缩略图

浅析租界建筑的设计与改造方法

作者

余季莲 黄靖越

四川传媒学院

内容摘要 租界建筑作为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录者,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审美性需求日益提高,租界建筑的改造利用问题也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共三章,第一章着手于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进行阐述,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针对租界建筑外立面现存的问题以及改造方法展开分析,第三章结合武汉地域特色对黎黄陂路更新中建筑外立面的改造手法,从各个角度阐述如何使租界建筑发挥其剩余价值,得以重生。

【关键词】租界建筑;街道建筑立面更新;地域特色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课题研究的起缘

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城武汉,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旧建筑,在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旧建筑中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租界建筑。黎黄陂路俄租界的建筑极具异域特色,红砖墙,石板路,随处可见的咖啡馆,让人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但是当我们走进这些老建筑时,我们发现大量建筑已被废弃,成了无人问津的躯壳。充满萧索之感。深入建筑内部,内部的建筑空间狭长,缺少光照,通风条件。内部设施不完善,具有消防隐患,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探讨如何把西方建筑与武汉本土地域特色相结合,建造适合现当代的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住宅区,文旅区。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发展,很多城市建筑面临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的现状。而租界建筑作为记录一座城市发展的记忆,有着承前启后,深刻的历史价值。但因其无法与新的城市形象相适应而面临强制性拆迁,对城市环境及城市面貌造成一定伤害。在租界建筑墙体结构与承载力可靠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空间改造,外部环境与武汉地域特色相结合不仅能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减少租界建筑拆除重建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随之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还能最大程度上保留租界建筑的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UKER(有客)设计事务所,专注于新建建筑设计及老旧建筑改造,酒店建筑及室内设计,民宿设计,艺术家系列产品设计等,并且设计和运营有客系列民宿(Ukeyhouse).建筑之于他,已经融入日常与非日常的生活状态之中。 UKER设计的第一个民宿,位于在徐汇区老法租界核心地段高邮路5弄,

前身为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建造的教会建筑,一栋两层全木构英式老别墅.这是一个被时间尘封、被电线缠绕,甚至被各种虫蚁鸟兽占领的老房子.

首先,从做减法开始,去除旧建筑内多年叠加的冗余构件和封闭空间,还原了多年尘封的木构质感,将原有建筑的结构逻辑重新释放和展示.释放房间内部的阁楼空间,楼梯空间,开敞通高的体验替代了将原有压抑封闭的感受。增加了三套屋脊天窗采光体系,改善室内照明,把温暖慵懒的阳光引入.

老建筑必要的功能管线,构件巧妙隐藏,把最简洁的墙面留给空间.在全新的空间体验中,不经意的细节,能唤起对建筑漫长历史的追忆。

1.2.2国外研究现状

CaixaForum如同城市中的一块巨大磁石,吸引了来自马德里甚至更远地区的艺术爱好者们慕名而来。旧电站的外墙是唯一被保留与重复使用的材料,建筑物的原始基座被拆除,裸露出巨大的结构部分,如同脱离了地心引力,悬浮于地表之上。Schuurkensstraat结合了重建和翻新,融合新旧元素,展现了对改造式设计的极高技法。在旧有窗户、阳台和烟囱上,叠加锌屋顶和新窗洞口,与原有材料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原本是一个卷烟生产综合体,在拆除了若干厂房之后只留下了两栋。项目希望将其改造为市政厅的一部分。在保持结构不变,以及每部分内部空间独特性的前提下,所有外立面都添加了装饰性的砖与蓝色石头,整体美观性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入驻员工与当地游客带来惊喜。

二、租界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

2.1现存问题

2.1.1住宅空间采光不足

租界建筑的一大通病就是住宅空间采光不足,各种房间的布置紧凑无空隙,层高较高、高吊顶的天花板空间占据人的视野,立面窗洞高度偏小,墙体厚,不利于通风和采光。使人在视觉上,感官上产生压抑,不透气的感觉。

黎黄陂路租界建筑主要是文旅休闲区,作为街道主体的建筑墙体基本以红砖为主。建筑的背面是居民区,建筑纵深长,内部空间狭窄,缺少与外部环境的沟通。

2.1.2配套设施不完善

黎黄陂路建筑是商住混用模式,建筑周边缺少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导致生活

商业垃圾堆积在建筑出入口或路面上,严重影响居住环境。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租界建筑街道较窄,且多为单行道,建筑底层多为商用店铺,缺乏停车空间。

三、黎黄陂路租界建筑更新改造的方法

3.1具体改造思路

3.1.1异质同构连贯新旧记忆

质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构是指建筑的形态。异质同构是指采用新的材料塑造建筑新的形体,并延续旧建筑形式逻辑,整体上体现建筑文化的延续。带给人异曲同工的美感。在设计中保留了建筑主体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不影响街区居民的对建筑使用的习惯和记忆。同时采用新的技术与材料赋予租界建筑新的面貌。

黎黄陂路原建筑立面墙体偏厚,立面开窗小。不仅影响采光还有安全隐患。因此在改造中建筑墙面整体不做大的改动,但局部住宅区的墙体内部采钢架结构。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可重复利用。同时钢结构建筑拆除几乎不会产生建筑垃圾,钢材可以回收再利用。

3.1.2建筑内部空间重构

考虑到租界建筑主体是以居住生活为主的建筑,建筑内部因其空间紧凑,部分空间采光不足,对人在空间中的视觉、触觉、感受上的表现效果也大不相同。因此建筑立面的开窗则可考虑具有隔热性能好,透光的玻璃,既起到扩大采光面积同时也能很好的扩宽街道视野。同时建筑内部的吊顶可根据房间的功能做适当的调整。

结论

在城市不断新陈代谢的时代背景下,对租界建筑改造的深入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对租界建筑改造的关注点从历史性建筑转为一般功能性建筑,改造的手法和理念也在不断深化。从单纯参照建筑原样修复到日渐先进的改造手法与技术,昭示着租界建筑的重塑是城市空间焕发新生的重要一环。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旧建筑改造进程的对比、旧建筑自身价值的认识、旧建筑现存问题的剖析、如何把租界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融合的思考以及对改造黎黄陂路建筑方法的阐述,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挖掘租界建筑改造的发展意义和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建筑建筑讲座》;中信出版社

[2]褚泽晶,《天津租界建筑保护再利用若干问题探讨》;[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5

[3]李奇伟,《汉口法租界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4]张倩倩,《汉口英租界近代砖砌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