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路径探索
田家玮
身份证号 210122199305130310
一、引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农田灌溉、排水而修建的小型水利设施,包括小型水库、塘坝、机井、灌溉渠道等,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管护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因此,探索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与问题
(一)工程老化失修,功能退化严重
我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 20 世纪 50-70 年代,受当时技术条件和建设标准的限制,工程质量先天不足。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许多工程出现了坝体渗漏、渠道淤积、设备老化等问题。据水利部统计,全国约 40% 的小型水库存在安全隐患, 60% 以上的灌溉渠道因淤积、坍塌等原因导致输水能力下降30% 以上。例如,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塘坝因年久失修,蓄水能力大幅降低,干旱季节无法满足农田灌溉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许多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管护机制,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部分工程产权不明确,导致管护责任无法落实,出现“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此外,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也影响了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灌溉渠道的清淤、维修主要依靠村民自发组织,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导致管护效果不佳。
(三)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但当前资金投入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且资金分配存在“重大型、轻小型”的倾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获得的财政支持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度低,融资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工程建设和维护的资金需求。据调查,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中,政府财政投入占比不足 50% ,其余主要依靠农民自筹,但农民自筹能力有限,导致许多工程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及时维修和改造。
(四)技术水平落后,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大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同时,缺乏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无法实现对灌溉水量、水质的精准调控。这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管护责任、资金保障等内容,为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工程的维修改造和升级。同时,优化资金分配机制,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缩小区域差距。
· 加强部门协调,建立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破解资金瓶颈是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关键。应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 PPP 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政府可通过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
· 完善农民筹资筹劳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通过以工代赈、自愿出资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 探索金融支持模式,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推出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信贷产品和保险服务,为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是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的关键。
· 明确产权归属,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可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划归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其负责日常管护。
· 建立市场化管护模式,引入专业管护公司,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管护主体,提高管护效率和质量。同时,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水费收取等方式筹集管护资金。
· 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鼓励农村水利能人参与工程管护,形成多元化的管护队伍。
(四)推进技术升级,提高工程智能化水平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升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建设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灌溉水量、水质的精准控制。
· 加强工程技术改造,对老化失修的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工程的抗风险能力和输水能力。例如,对灌溉渠道进行硬化处理,减少渗漏损失;对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蓄水和防洪能力。
·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信息资源,实现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远程调度,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四、结论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临着工程老化、管理不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管护机制,推进技术升级,形成政府、社会、农民多方参与的发展格局,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雷.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J]. 水利发展研究 , 2018(3):1-5.
[2] 汪恕诚 .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的思考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05(1):1-3.
[3] 翟浩辉 .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J]. 水利建设与管理 , 2006(6):1-4.
[4] 李干杰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 [J]. 农业经济问题 , 2019(2):112-118.
[5] 张基尧 .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水利 , 2004(10):1-5.
[6] 刘宁 .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J]. 水利水电技术 , 2010(5):1-6.
[7] 鄂竟平 . 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思考 [J]. 人民黄河 , 2018(10):1-5.
[8] 陈茂山 .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创新研究 [J]. 中国农村经济 ,2017(8):63-75.
[9] 王浩 .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与应用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1):1-6.
[10] 周学文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利工作的思考 [J]. 中国水利 , 20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