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中的林业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李杰

景洪市国有林场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 666100

引言​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 65.04% ,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长期的人类活动干扰,如大规模商业性采伐、不合理的农业开垦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等,导致部分林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恢复已成为云南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而林业技术的科学应用则是生态恢复工作的核心驱动力。

一、云南省林场生态现状分析

1.1 森林资源概况

云南省森林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涵盖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等多种植被类型。截至 2023 年,全省森林面积达2487.25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 20.67 亿立方米。但在资源结构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中幼龄林面积占比高达 65% ,成熟林和过熟林仅占 35% ,林分结构失衡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同时,林分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人工纯林生态服务功能较弱,如水源涵养能力、碳汇能力远低于天然林。

1.2 主要生态问题

长期高强度采伐致使云南省天然林锐减,滇中部分区域云南松人工纯林占比超 70%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单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且全省森林斑块平均面积较 20 年前缩小 30% ,威胁生物多样性。不合理土地利用如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破坏森林植被,滇东北山区部分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达5000 吨/ 平方公里 2 年,引发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洪涝风险增加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120 余种动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滇金丝猴、绿孔雀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栖息地丧失破碎与人类干扰,进一步压缩物种生存空间,削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林业技术在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2.1 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在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进程中,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是筑牢生态根基的关键一环。乡土树种凭借对本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成为生态恢复的主力军。在滇西北横断山区,云杉、冷杉等乡土针叶树种造林成活率超 90% ,扎根生长同时稳固水土,为野生动物打造栖息家园,助力生物多样性复苏;滇南热带雨林区,望天树、龙脑香等树种种植,推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重建,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混交林营造技术则通过科学搭配不同树种,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2.2 造林技术

在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工程中,造林技术的革新是提升生态修复成效的关键。容器苗造林技术凭借显著优势成为干旱瘠薄地区生态治理的利器,其培育的苗木根系完整,移栽后无需缓苗,极大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在怒江流域生态脆弱区,高山榕、车桑子等耐旱树种采用容器苗技术种植后,成活率从传统裸根苗的 60% 跃升至 85% 以上,实现全年造林,显著加快了生态恢复进程。而直播造林技术则以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在种子资源丰富的区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滇东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针对麻栎、栓皮栎等乡土阔叶树种,雨季前整地穴播,当年发芽率达 75% ,3 年后苗木保存率达 60% ,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推动石漠化区域植被快速恢复。

2.3 森林抚育技术

森林抚育技术是提升云南省林场生态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透光抚育与生长抚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透光抚育聚焦幼龄林阶段,通过清除非目的树种、灌木及杂草,改善林间光照条件,为目的树种生长创造有利环境。以思茅松人工幼龄林为例,当林分郁闭度达 0.8 时开展透光抚育,伐除不良植株与杂灌后,林内光照强度提升 30% ,保留木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 20% 和 15% ,有效促进幼龄林健康发育。生长抚育则针对中龄林,通过间伐过密、不良林木优化林分结构。

2.4 生态修复监测技术

生态修复监测技术为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提供数据与决策支撑。可通过在哀牢山保护区设50 个固定样地,运用样方法调查植被,分析土壤样本,记录气象数据,持续追踪植被演替与土壤变化,为评估成效奠定基础。遥感监测发挥宏观快速优势,卫星影像动态监测植被覆盖,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精准定位病虫害区域,显著提升生态恢复管理效率与精准度。

三、林业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面临的挑战

在技术研发层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退化生态系统快速修复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技术本土化效果欠佳。资金方面,生态恢复项目周期长、投入大,而部分地区财政支持有限,全省每年资金缺口达数亿元,严重制约先进技术推广与项目推进。人才领域,专业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基层专业人员占比不足40% ,且存在年龄老化、知识滞后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也难以契合行业发展需求。

为应对林业技术应用挑战,可从技术研发、资金筹措、人才培育三方面发力。在技术研发创新上,需加大科研投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聚焦森林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领域设立专项基金。同时,积极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本土化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资金筹措方面,政府应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 PPP 模式、生态补偿机制等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投资。探索碳汇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新型资金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为林业技术应用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引进上,优化高校林业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确保人才培养契合行业需求。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更新知识储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与社会地位,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林业生态恢复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论​

林业技术是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的核心支撑,合理应用树种选择配置、造林、森林抚育及生态修复监测等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林场生态环境,提升森林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然而,当前林业技术应用仍面临技术研发创新不足、资金投入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林业技术应用水平,推动云南省林场生态恢复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冷华. 把握形势任务 建设森林云南 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J]. 云南林业 , 2017, 38 (01): 4-11.

[2] 宋升治 , 李菊彩 , 张宁 , 等 .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林场“五采区”现状及治理措施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42 (27): 9421-9422.

[3] 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 助推林场稳步发展 [J]. 云南科技管理 , 2013, 26(05):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