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新途径

作者

甘宇露 白琪 张溪耘 李瑾妮 赵涵铮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省 大连市116044

摘要:本项目旨在通过新媒体平台,用日语讲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优势和项目组成员及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项目精选诗词、书画、戏曲、武术等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表达与日语翻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日语翻译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华文化的背景

双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背景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能直接满足日本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好奇,精准传播中华文化。李子嘉(2015)提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模式和格局具有积极作用[1],因此多语言传播在应对文化多元化挑战中展现其包容与时代特征。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为平台的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成为中华文化向日本传播的关键途径。凭借其高用户粘性、精准推送及多样化展现形式,中华文化得以故事化、视觉化、互动化地传至日本受众。微信公众号通过定制内容及数据分析优化策略,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最大化效果。同时,微博的即时性、小红书的社群分享、抖音的短视频等,共同构成了全面且多层次的文化传播网络,深化了日本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促进了其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矩阵运营创立的初期准备

(一)前期策划

1.因原定名称“华夏千年潮”涉及地域范围,项目组没有使用权力,因此本项目项目组创建了名为“古韵和鸣”的微信公众号,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四先打个融合,旨在构建一个涵盖丰富主题的内容平台,传递出一种尊重传统、追求和谐、倡导创新的理念。

2.公众号头像以红色为背景,上书“华夏千年潮”五个楷体汉字,如同一个文化印章。将红色背景与白色书法字体巧妙结合,象征着华夏千年的文明浪潮,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与智慧传承,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3.程曼丽(2007)提出文化对外传播有利于国际合作,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2]。为此项目组以“中日双语讲述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简介,致力于搭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以现代视角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和谐世界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4.本项目精准定位于在日华人华侨、中华文化的中国和日本爱好者以及日语学习者。项目组旨在通过双语交流加深两国文化礼节和促进友好往来。

(二)不同媒体平台的内容、选题原因及推送思路

1.微信公众号自创建以来,陆续推出原创文章。其中包括对二十四节气、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以及茶道等文化艺术的传播。项目组每周至少推出一篇原创精品文章,并配以方便理解的图片或视频,并在传统节日推出精心设计的专题报道,以期与读者共鸣。

2.项目组的微博账号,配备了周更新计划,确保每周都能同步推出原创文章。这些博文不仅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内涵,还以图文并茂的快讯形式捕捉并传播时事热点。为进一步增强互动性,每篇文章都融入了多个热门话题标签,以此提升内容参与度,促进用户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

3.项目组在小红书平台精心策划图文内容,将原创文章转为图片形式发布,以扩大读者覆盖。同时运用小红书的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控账号表现,深入分析内容互动情况。通过追踪内容表现,把握受欢迎的内容和最佳发布时机,据此调整内容策略和发布时间。

三、研究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反馈、市场调研等方式,发现文化差异以及跨语言传播的理解与传达、多平台内容的一致性和差异化两个问题。为此,项目组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

(一)文化差异以及跨语言传播的理解与传达问题

公众号初期,中日文化差异及语言差异常致理解偏差。项目组分析原因,如翻译不准确、背景知识缺失,遂邀日语教学老师审校关键内容,确保表述准确。推送时增中华文化背景介绍,结合图片、视频生动展示,降低理解障碍。制作海报及配图展示中国传统节日,使日本受众直观感受中华文化。

发展期,项目组成员不懈努力,有效降低了文化差异和跨语言传播的理解偏差。后期调查显示,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显著提升,传播效果增强。这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经验。未来项目组将优化策略,探索更多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多平台内容的一致性和差异化问题

项目实施中,通过公众号、微博和小红书等多个新媒体平台用日语讲述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项目推进,如何在保持多平台内容一致性的同时,实现内容差异化,吸引用户关注,避免与其他同类型账号内容重复,使用户眼前一亮成为了一大难点。

针对内容一致性与差异化问题,两者分别关乎形象塑造与竞争力提升。于是,首先制定统一内容框架和风格指南,确保一致性;其次,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主题,推出特色内容,如多角度讲述中华美食;最后,根据平台特点调整内容与传播策略。

四、对不同平台同类竞品的分析(以《用日语讲的中国民间故事》为例)

在文化传播的多元途径中,新媒体平台和书籍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通过新媒体平台用日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用日语讲的中国民间故事》则通过书籍形式分享中国故事。

公众号“古韵和鸣”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节日、历史、艺术等多领域。相比之下,《用日语讲的中国民间故事》则专注于民间故事与传奇人物彰显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前者以图文并茂的新媒体风格融合中日翻译,后者则以中日双语对照及详注深化理解,并借图文音频提升互动趣味。

通过“古韵和鸣”和《用日语讲的中国民间故事》的分析比对,可得知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多样性和互动性强,适合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而书籍则在内容深度和专业性上具有优势,适合深度阅读和学习。两者在选题和排版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特色和定位。

五、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古韵和鸣”保持用日语讲述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在未接受任何合作推广的情况下,吸引用户245人,遍及全国29个省(市、区),其中65%以上为高校学生,更吸引数名外籍教师的关注以及校内专业教师的支持与肯定。目前,“古韵和鸣”总阅读量达1.5万余次,分享次数突破300+,阅读完成率高达80%以上。并且在问卷调查访问中,近八成的用户认为公众号“古韵和鸣”对自身学习中华文化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半数以上的用户选择“会长期通过本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总结

本研究通过新媒体平台以日语传播中华文化,实践证明这一渠道迅速、广泛且互动性强,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黄丹(2017)强调,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符号碎片化和零散化,在新媒体时代岌岌可危[3],为此项目组致力于内容创新,为赋予中华文化新语境下的活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子嘉.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15(09):154-158.

[2] 程曼丽. 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 国际新闻界, 2007 (3): 5-10.

[3] 黄丹.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75-8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甘宇露 2004年1月 女 四川广安 大连外国语大学 本科在读 日语专业

第二作者:白琪 2004年3月 女 山西太原 大连外国语大学 本科在读 日语专业

第三作者:张溪耘 2005年1月 女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 本科在读 日语专业

第四作者:李瑾妮 2004年9月 女 山东青岛 大连外国语大学 本科在读 日语专业

第五作者:赵涵铮 2004年3月 男 辽宁沈阳 大连外国语大学 本科在读 日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