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研究
刘双
单位:醴陵市沈潭镇柞市中学 邮编:4122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而现行的离婚法对于离婚也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21上半年度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96.6万对,相比2020年同期减少了62.88万对,同比下降39.4%,但相比2019年同期离婚登记则减少了107.2万对。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的解除,就意味着一个完整家庭的解散。在这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尚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他们还需要一段稳固的亲子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最核心的安全感。如果他最值得信赖的爸爸妈妈分道扬镳,幼小的他们很难面对这一切,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负面情绪和反感社会问题。临床心理学的统计数据说明,亲生父母离异的过程和结果都对孩子尤其是中小学生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所以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积极关注离婚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家庭离异;儿童心理;积极关注
目录
一、绪论.........................................................1
(一)研究的背景.............................................1
(二)研究的意义...................................1
二、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四个阶段 ....................................1
三、父母离异前后对儿童的心理影响.......................2
四、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影响.................................3
五、离异后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4
结语................................................................5
参考文献............................................................6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人们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变化,2015-2019年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两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实施,离婚登记人数出现大幅度下降,但还是有不少的家庭因感情破裂等种种原因,选择离开对方的生活。因此带来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解体不仅给夫妻双方造成身心伤害 ,给其子女的教育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消极影响。此图是我国近七年上半年婚姻人口数据的对比图(图1)。
研究的意义
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意义重大,单亲家庭增多带来社会心理影响,离婚需谨慎,因其对孩子影响极大,易致逆反心理。关注离异家庭孩子,要在精神上支持、理解、尊重、积极关注,同时给予物质帮助,共同为他们打造美好未来。
二、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阶段,父母关系紧张趋近离异时,孩子虽心理清楚矛盾,却在情感上不愿承认,仍期望此事未发生。
第二阶段是愤怒阶段,孩子察觉父母关系恶化,为保护自己,认为父母将抛弃自己,便用大吵大闹、让自己受伤生病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力,试图挽留家庭。
第三阶段是争执阶段父母离婚成事实并争夺抚养权,孩子面临选择,若结果不如意会引发无休止争夺,他们会选择喜爱的一方生活。
第四阶段是沮丧阶段父母离异对未成年子女心理造成严重恶性刺激,导致性格改变,如活泼开朗者变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或脾气暴躁、摔东西、在学校惹事,甚至对上学失去兴趣、结交不良少年、沾染恶习,若不重视、及时疏导,易引发心理疾病和人格扭曲。
三、父母离异前后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父母离婚使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患得患失。一方面,父母关注减少让孩子迷茫,有的还当着孩子面争吵打骂,使孩子受惊,做事畏缩。另一方面,中小学孩子因共情将父母关系僵化归责于己而自责,变得畏惧消极,逃避现实。另外,孩子因父母离异缺失父爱或母爱易自卑,影响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再者,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变差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嫉妒心理,不及时疏导易有不良行为。家庭分离还会导孩子心理失衡,形成逆反心理,抵抗周围人,如漆某般欺负同学、顶撞老师等。这些心理影响若不重视,会对孩子成长造成极大危害。
四、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影响
学前期是心理发展首个加速期,幼儿若处于关爱环境,心理各方面发展良好,反之则易有不安全感、被抛弃感,形成自私、自卑等人性弱点。
学龄期孩子一至三年级模仿力强,父母争执打闹易让孩子有殴打谩骂行为,渴望父母陪伴,处理不好离异问题会致悲伤、激动等,四至六年级孩子虽独立判断能力增强,但会显孤僻,情感淡漠,有孤独、抑郁等后果。
青春期孩子13至15岁会责备父母离婚,可能抑郁、心烦意乱,16至18岁虽基本自立,但也会因父母离婚产生抑郁症、离家出走等不良后果。总之,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孩子都有诸多不良影响。
五、离异后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一,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反常情绪和行为。夫妻离异对双方和孩子都是痛苦的事,尤其是年幼子女,心灵易受伤害。幼儿模仿性强,压抑环境会导致心理不正常。离异后,无论孩子与哪方生活,父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情绪过激或传播负面情绪,以免再次伤害孩子,使其更加消极压抑。父母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循循善诱地让孩子接受现实,保持联系,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帮助孩子走出阴影。
第二,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常遇到问题,根源在于自卑和可能遭受的同伴歧视。家长要尽快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协助,通过家校合作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鼓励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文体活动上,在集体中弥补家庭关爱的缺失,以快乐驱散阴霾,走出心理阴影。促进孩子与同学交往,借助实践活动克服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塑造健康个性。老师要找爱八卦的同学谈话,禁止他们议论和歧视离异家庭子女,减少其他学生在孩子面前谈家庭父母以免引发伤感。
第三,树立正确三观。父母离异容易使孩子对正确三观产生怀疑和敌对情绪。家长需要留意孩子的变化,及时沟通,老师也应助力孩子修正确认三观。家庭虽然分散,但亲情因孩子而凝聚,父母与孩子应相互看见、鼓励,坚持正确三观以克服困难。夫妻离异,孩子有知情权,对于年幼孩子,需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告知。离异后,无论是否重组家庭,父母都要承担抚养教育责任,让孩子知道父母仍然爱他们。离婚虽然减少了陪伴和相处,导致孩子安全感丢失、感受性提高,但并非都带来消极影响,学会正确处理很关键。可以与孩子制定新生活方式,用正强化引导,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增进友谊,减少不幸回忆。
结语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家庭,孩子更希望父母恩爱。但不少孩子生长在离异家庭,关注其心理问题并采取措施,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配合。父母离异是孩子的灾难,减少损失是责任。教师、社会和家庭要维护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家长要调整认识和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家庭,处理好同学关系,解开思想疙瘩,让孩子接受多方面教育。总之,要营造温馨家庭气氛,离异父母更要关注孩子心理,助其找回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王金云. 父母对离异儿童不同性别的差异影响及其成因.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罗家英.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7.
龚君.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李英;赵菊丛.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离异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