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阈下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周幼雅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
摘 要:新文科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是近年来针对提升学科内涵和人才适应力而提出的教育举措。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本文阐释了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新文科“价值引领”原则为指引,以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德育目标;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育人观念转变、课程目标设定、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融合点挖掘、课堂实施及教学评价六个维度展开。教师应把握中国视角,将德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完整的教学及评价体系,并结合价值引领的中国立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融贯中外文化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新文科;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
引言
新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四新”学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新文科强调学科重置,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人文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点,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英语听说是跨语际交流的基础,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了解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英语视听说课程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双重责任。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以下简称“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应通过英语听说技能训练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达到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目的。
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内学者对高校的外语课程思政改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晓阳分析了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周安毅、苏健从解析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出发,探索了课程思政融入商务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融入路径。基于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化,姜智彬探讨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多语种 + 外语人才”的内涵,并解析其培养实践。林忠、王美娇运用个案分析法,分析了在基础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基础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提出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纵观相关研究,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课程,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涉及综合英语、商务英语等,对《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寥寥无几。
《英语视听说》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亦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视听说教学仍以语言知识讲授和听力技能训练为主,未能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语言应用和人文知识素养。
构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应从以下五个个维度展开:教学大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融合点挖掘、课堂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教师应该从分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在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将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判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英语人才。
(一)改革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一直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教书”与“育人”的脱节。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之外,教师还承担着育人使命。要始终坚持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确立“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意味着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信心和自豪感,对世界文化和异域民族文化能包容能借鉴。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影响着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即是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继承和发扬。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听说能力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课程思政应该发挥英语视听说课程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新文科“价值引领”原则,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视听说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培训应聚焦思政概念厘清及育人观念转变,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师要主动提升思政意识,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依托,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与此同时, 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的育人角色。在视听说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学习引导者、学习活动组织者、交际参与者、帮助者。要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扎实的专业本领、较高的思政水平,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把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视听说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应将岗位培训与教师自我学习发展相结合,努力构建课程思政意识强、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高、课程思政评价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从改革课程教学大纲、深度挖掘思政契合度、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模式和强化立体化过程性评价模式等方面入手进行探索与实践,将英语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在《英语视听说》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英语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联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在夯实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具有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5):126-128.
[2]边宇琪.外语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入[J].文教资料,2018(18):212-213.
作者简介:
周幼雅(198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21-18-12)&南昌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专项课题“课程思政”基因式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2SZ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