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循理·启智:指向学科育人的小学数学教学
龚佩云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 225600
摘要:课堂这个小舞台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及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趣味、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发现之旅。新课标提出“深化数学教育内涵, 强调以趣味激发、以循理、以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愿用该理念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逐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理念 教学发展
随着教育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而更加注重学科育人功能,通过科学育人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趣·循理·启智”的教学理念,是小学数学教育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下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展开论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基础阶段。近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学校和教师忽视学生数学思维与解题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轨,有些学生将小学数学作为考试工具,难以发挥数学在生活中应有的价值,学习兴趣不高。虽有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讨论等现代教育思想,但因新教学方法使用较少,运用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影响教学质量。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过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课外辅导和作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趣·循理·启智:指向学科育人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一)趣: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趣味新课就是利用新颖有趣故事、游戏、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等来讲解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在学习新课的起点为新课创设有利于发展教学内容的情境。情境教学是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情境为纽带,贴近生活开展教学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使他们产生学习欲望。如转化购物、游戏过程中,引入加法和减法教学,让学生边玩边学,边算边谈等,使数学教学活动不再是死板枯燥的文字描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趣味学习,我们也可借助互动教学进行知识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生、学生和教材内容(文本)、学生与教学媒体(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心与心,情与情之间进行交流。借助小游戏使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家庭各项用度的总额计算活动,不仅增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还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二)循理:遵循数学原理,培养逻辑思维
依据数学概念内在的逻辑脉络编写课程,设计主要教学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思维。教学时,可以借助直观教学工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工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和空间想象能力。借助类推问题教学法、绘画推理教学法、遐想演绎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懂得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问题,以数学论证为工具进行知识探索。每一概念引入后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工具、实物、图形等,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清晰的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几何图形、计数器等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尝试多种解题方法,拓宽思维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启智: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全面发展
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如“携手同行”大赛、小课题研究、对外参赛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魅力,发挥数学应用能力。组织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活动,开拓眼界。以数学内容、课程标准内容为基础,结合自然科学(科学)、人文艺术科学(文艺)等学科的内容,串联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经历,培养他们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和合作精神。在开展好数学教活动中践行育人理念,关心学生情感体验、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懂得尊重自己,尊重、理解、包容他人。
结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数学学科教育人,是要快乐地引导小学生,有规律地走向趣味-循环-启智,知识-技能-思维的过程。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教学实践,增强“趣味·循环·启智”的意识,使其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为学生发展创设稳固的学科环境,实现学科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更好的满足教学发展基本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强化基础、鼓励质疑、实践操作、及时反馈以及家校合作等多种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曾榕娇.浅论“双减”背景下技术赋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以“有趣的三角形”为例[J].名师在线,2024,(34):40-42.
马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青海教育,2024,(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