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作者

刘健

济南市技师学院 济南 250000

摘要:通过对XX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研究发现,被调查的新城镇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占多数。从新城镇居民的个体特征与社会特征分析来看,在影响新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年龄、月收入、现有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满意度、征地安置政策满意度、土地补偿金满意度、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标都对新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年龄、月收入、土地补偿金满意度对新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作用范围有限。而现有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满意度、征地安置政策满意度、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满意度这些指标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是非常显著,它们对新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正向,对此越满意则对促使新城镇居民获取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满意度;新城镇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原来温饱问题的解决到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转变,都是当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境况的写照。

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的潜力,城镇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要体现在生活方式上、消费行为上,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上。无论是十八大报告,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新型城镇化,都强调应该突出质量的要求,不是片面追求城镇化推进速度要多快。十八大报告讲,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把城镇化的质量明显提高。提出来要科学地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民转为市民化。经济工作会议在十八大的基础上,特别提出来要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围绕城镇化的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之以面对面访谈、亲身实践以及文献研究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本调查报告会以不同统计方法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深入的推论行研究,然后对统计结果做出社会学理论分析以及相关结论。

(二)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XX新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访谈、入户访谈、问卷调查以及亲身实践的方法对此地居民进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内容全面客观,可基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来说,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是大相径庭的。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不同生活领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统计描述

采用问卷调查、入户采访的方式,就新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面两个方面向XX新区现住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问卷5级评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三个城镇化改造的农村新区总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2份,实际有效问卷为78份,有效率为97%。

其中25岁以下共6人占8%,26-35岁共20人占26%,36-45岁共12人占15%,46-55岁共16人占20%,56岁以上共24人占31%。被调查人员中,有40个是初中以下学历,有24个是高中水平,9个大专学历,还有5个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1)家庭生活环境满意度

通过对XX新村居民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对于征地前后,本地居民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方面,新农村改造前有40%左右的居民对社会环境做出满意及以上评价;而新农村改造之后这一比例上升到58%。自然环境方面,新农村改造之前仅有约4%的居民对自然环境做出不满意及以下评价;现在有9%左右的居民做出同等评价。文化氛围方面,较之新农村改造之前做出满意及以上的居民增加6%左右,但新农村改造前后均有60%以上的居民做出一般及以下评价。

从调查结果来看,新农村改造对于社会环境方面总体来说存在比较积极的影响,城镇化居民的聚居有利于政府资金集中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设施用于居民共享,交通状况也可以得到更加优化,不过现阶段暴露出来的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相信也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进行而解决。自然环境方面,过多的钢筋混凝土设施给原来居住在自然村落的居民带来不少困扰,部分居民反映社区绿化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整体的楼房而非农家四合院也要给居民一段时间去适应。至于文化氛围方面,整体较之新农村改造之前略有提升,社区刚刚开展的跳广场舞等社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但新农村整体文化气息稀薄,需要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改善。

(2)人民生活收入变化

据调查,人民生活收入方面因不同层次相差比较大。一方面,农田的失去使居民失去了大约2000左右的年收入(每户),但相应政府却增加了每年3000-5000不等的补助金(每人)。另外,短期工的薪水也有小额增幅,从之前50-60/日增加到80-100/日。城镇化的建设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发挥的平台,商铺、工厂的雇佣薪水还算乐观。最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空余的房产还可以为居民带来3500-6000/年的额外收入。

收入渠道从以前单一的农田/短工收入扩增到多渠道、多方面的形式,居民的收入额度也有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带给新农村更多的择业乃至创业机会。另外,小区居民就现阶段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还算满意,这得益于XX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相对健全。但XX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由于产业调整带来的大批工人失业下岗,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3)人民生活支出变化

调查发现,新农村改造对人民生活的支出带来了现住的变化。根据小组成员入户采访的结果得出,新农村改造之后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较之新农村改造前增加量超过30%,但是占居民支出总额却有所降低,其中饭店餐馆的消费量是其中的主力军。关于医疗教育方面,新农村改造之后,医疗教育费用一减一增。随着城镇化改造的进行,乡镇的商贸业快速发展着,社区居民的服装支出也已年均10%左右的比例上升着,而居民娱乐服务方面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6%左右,至于交通通信以及旅游方面,新农村社区成员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很难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

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对居民支出分配以及支出总额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来说,居民支出总额较新农村改造之前有大额度的提升,支出分配也愈显合理。食品类支出百分比减少,服装、娱乐方面支出额度增加,说明了居民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市场本身所带给私人物质方面的极大丰富,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彩。而医疗教育方面一减一增,一方面显示了国家医疗福利制度大大减小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显示了居民对于教育方面的重视。其他方面,水电煤气的支出费用也随着家电的增添有迅速的提升;新农合等医疗保健费用也属于新增范畴。

(4)居民主观幸福感

此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9%的居民表示自己非常幸福,59%的居民表示自己幸福,总计68%的居民表示自己是幸福的,但是有32%的居民表示自己感觉一般。另外,有32%左右的居民表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一般,只有6%的居民表示自己非常适应社会。

此次有效调查总共抽取了36名男性、42名女性,其中25岁以下占8%,26-35岁占26%,36-45岁占15%,46-55岁占20%,56岁以上占31%。由于各种原因抽取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但被调查人积极的合作使此次调查得以顺利进行。此次XX新区调查可以得出社区以年长者居多,且他们对生活普遍报以满意的态度,而年轻人多对生活以及未来不报以多大的希望。

2.不同年龄、性别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与生活的满意度统计描述

新农村的改造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不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不同。年龄大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而年轻人对于现在的生活大多数是不满意的。本次调查中,26~35岁的居民对生活持有不满意的态度,而56岁以上的居民对生活的改变则非常满意。

3.不同性别对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总体来说,不管男女对目前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生活是持满意程度的,可对于那些“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来说,女性考虑的因素总要比男性多一点,所以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在我们的有效调查范围内有5位女性是不满意的,而有7位男性表示,他们对此非常满意。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调查报告从生活方式改变的角度对新城镇居民进行新城镇满意度的调查分析,通过自设问卷、面对面访谈以及亲身实践,对XX新区80名新城镇居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围绕新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状况进行的研究分析。

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的新城镇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占多数。从生活满意度程度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各个层次水平上,其中的新城镇居民对生活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到总体的60%;而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占10%,还有30%的居民感到一般。由此可看出大多数新城镇居民对目前生活状况都感到满意。

2.从新城镇居民的个体特征与社会特征分析来看,在影响新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年龄、月收入、现有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满意度、征地安置政策满意度、土地补偿金满意度、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标都对新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年龄、月收入、土地补偿金满意度对新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作用范围有限。而现有工作满意度、家庭经济满意度、征地安置政策满意度、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满意度这些指标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是非常显著,它们对新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正向,对此越满意则对促使新城镇居民获取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二)建议

1.自然居住环境。XX新区居民较搬迁之前有5%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基于以前住宅的环境,新区居民对自然居住环境比较依赖,尤其是老人。新区内居民大多数是老人,他们就喜欢在下午或傍晚邀几个好友在树荫下唠唠嗑,打打牌,但是现在新区里的绿色植物不多,更别提树荫了,他们失去了以前的那种生活,感觉很不习惯,这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新区的治安。当我们调研的时候有居民把我们当成记者了,向我们反映了新区的治安不好,有丢失东西的情况。从这种反映来看,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新区居民刚搬来没几年,本来就有点不习惯,如果还为这种事烦恼,很容易扰乱民心,这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3.新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感受。从居民口中得知,自从搬到新区以后,每个人就像被困在一个小房子里一样,失去了以前那种悠闲自在的感觉,老人们说:“自从搬来以后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窜门唠嗑啦,大家基本上就待在家里不出来,感觉邻里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这种年轻人过的生活我们怎么受得了啊!”建议政府及村委会照顾老人们的感受。

4.新区居民家庭开销情况。居民的家庭开销基本上在于教育和吃穿。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主要开销在教育,子女上小学或初中的,则开销主要在吃穿。由此可以看出,村民的开销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于刚失去土地失去经济来源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有很多村民反映他们的补助金太少,现在物价上涨太快,根本不够花,有的甚至还说,这补助金还没以前种地多。

5.经济来源问题。从新区居民口中得知,自从搬到这里以后,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事情做,加上现在一些年轻人本来就有些惰性心理,不想干活,现在更加有理由不做事了,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还有一些想挣钱养家的人也找不到工作,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对来说,老人的开销都不大,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原本在家的人为了生计为了养家都出去打工了,造成的直接原因就是老人在家享受不到以前那种儿孙绕膝的感觉,心里还是很失落的。

四、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XX新区新城镇建设得到比较明显的成效,居民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转变,新城镇居民对生活满意度逐渐提高。新城镇居民市民化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实现新城镇居民市民化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沙彦飞,张小兵,沙晓菊,等.历史文化社区居民地方感与社区满意度关系 ——以淮安区下关村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22(19):3.渠芳.ASP、PHP和JSP技术的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02(7):37-39.

李利强,李玉林,霍小亮,等.我国城镇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体育锻炼和健康状态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8):1155-1161.

黄阳梅,董建红,邱树斌,等.杭州市临安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22(005):038.

李卫飞,石少湘,袁琳.城乡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导刊, 2022, 6(5):19.DOI:10.12054/lydk.bisu.210.

谭林,陈岚,詹昭,等.易地搬迁社区内居民对生计空间的满意度分析——以巴中市通江县社区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 2023(1):28-34.

许丹纯,俞守华,区晶莹.新市民社区生活满意度调查[J].城市问题, 2014(10):5.DOI:10.13239/j.bjsshkxy.cswt.141016.

卢松,张捷.古村落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及社区建设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大会.2009.

刘影,郑华伟.社区认同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基于江苏三种不同参与类型的数据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2):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