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模式建构

作者

唐小涵

江油外国语学校621700

摘要: 文言文是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文言文传授,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所传达的“文化”和“文学”部分,感悟文言文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因此,建构有针对性的“读、炼、译、析、赏”五个环节,以达到有效学习小古文,让学生学会鉴赏文言文的同时,领悟古文的语言文字魅力,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模式;模式建构

在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中就有提到,学生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理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言文中的核心部分:“文化”和“文学”。“读—炼—译—析—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便是依据这些教育教学观念设计的。

读,即读书

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在教学中,“读”是教师教的关键,学生学的基础。通过读,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能够充分的吸收文言文中的语言以及思想的精妙之处。在课标中也要求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阅读。通过新课标和单元要求的对比,不难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无非就是学习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道理。因此,要不断的进行诵读,从而在课堂创设“小情境”,再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氛围,后而与学生共同创设“大情境”。进而去理解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读”又可以分为几步:一是初读正音,通过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读准字音;二是再读韵律,通过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进行断词断句,读出停顿与节奏;三是三读意象,在初读和再读的基础上,发现文中所含意象及其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四是四读情感,通过初读正音、再读韵律、三读意向,已经可以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所以四读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前三读,分析出作者情感。

炼,即炼字

炼字是对文言文中的个别词语进行理解。在新课标中,也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炼字是理解和翻译文章的重要环节,而在文言文的字词处理上,大概有四个基本原则:

①放过。在文言文中,有的词语不必翻译。比如:第一种是古义和今义保持一致的词语,例:“子曰”;第二种是生僻的难字难词,这类词语一般在课下注释中都包含着浅易的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了解;第三种是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等,这些都可以不作翻译;第四种是没有意义的文言虚词,这类词一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包括感叹词、加强语气的词等。

②突出。在教学中,要重点翻译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比如:“朝”,这个字,有多重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和不同的情境中,其意义也大不相同。但是,有些词语常常被课下注释忽略,因此注释不够完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类词语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类词语补充完整,也可以勾画出这类词语的变化过程。

③深入。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不能只做表面的了解。有些词语需要教师去深入的探究,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去领会其中含义。比如:一种是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词语;还有一种是需要学生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去具体感受到的字词。

④分离。新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一些文言实词、句法,要求学生能在在古代汉语的意义上进行掌握。而这类词,可以和阅读进行分离教学。或课后作业、或课前朗读识记。总之,就是利用一切办法进行强化训练。    三、译,即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理解和感悟文言文内容的最重要的方法。合理利用翻译,能够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在微格文言文教学中只需讲片段,因此选段,选句的能力显得很重要。所以在翻译中,要重点把握几个地方:

①不要“逐句翻译”。因为翻译并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和目的。

②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可不必全文翻译,只对重点段落和重点字词解析即可。

③选择翻译的句子,大多是含有特殊句式。

④对需要“深入”理解的句子,有时候也不需要翻译。画蛇添足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翻译出文章的“原滋原味”,反而会使得文章成为“四不像”。    四、析,即分析课文内容

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一个环节可以说是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文言文学习的核心在于“文学”和“文化”,因此,分析课文,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言文所传达出的信息。通过“读—炼—译”,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课文的一些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的分析,不仅仅可以从原文处所要传达的讯息上进行,也可以从这一时代特点,以及这一阶段作者的心理变化等等各方面的去了解。从而能够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课文所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写文的意义所在。

在“炼”和“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话式或谈话式的方式进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炼字和翻译进行识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⑤。”所以,对话式的课堂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上能够有自身的创造性的感悟。

五、赏,就是欣赏、鉴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文言文赏析,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省邹城市第五中学的张晓帆老师在《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赏析》中提到,在文言文的赏析中,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底蕴进行品读和鉴赏,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乐趣,并且真正的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在我看来,文言文教学中,对文学形式的理解、分析和鉴赏是特别重要的。不管从实用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说。“赏”这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特征、特点来开发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因而,学生学会鉴赏,对学习文言知识、领悟文言魅力有着重要作用。

而“读—炼—译—析—赏”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仅仅作为指导者,也就是所谓的“学生为主,教师为导”教学策略。因而,在评价上也分为“教”和“学”两大模块。“教”包含着教师教学行为中的:问题引导、适时点拨、课堂调控等;而“学”则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状态、参与状态、评价状态和评价生成状态等,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掌握一种文体的实训模式,进而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对于教学相对来说也能够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良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18

[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