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糖尿病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与效果评估

作者

倪家琪

浙江萧山医院 浙江 杭州 邮编 311200

摘要  糖尿病教育作为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已被证明对改善血糖控制、预防并发症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本文综述了糖尿病教育的内涵、核心作用及其在患者自我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糖尿病教育的不同模式及其效果对比,探讨了现阶段糖尿病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表明,糖尿病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血糖监测、饮食管理、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和数字健康平台为糖尿病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教育资源的不足、患者依从性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等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糖尿病教育应朝着个性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结合多学科合作和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化、全面化的自我管理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防控效果。本文为糖尿病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教育;自我管理;教育模式;远程教育;个性化管理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常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最新报告,现如今糖尿病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医疗压力[1]。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旨在通过综合干预降低血糖水平、预防急慢性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自我管理能力已被广泛认为是糖尿病长期控制的核心,而糖尿病教育正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途径。糖尿病教育通过系统化的健康知识传递、技能培训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在饮食、运动、药物使用和血糖监测等方面形成科学的管理习惯,促进健康行为的长期维持[2]。在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包括个体化教育、团体教育及数字化教育等,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干预手段[3]。基于上述本综述从糖尿病教育的作用机制、对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教育模式的比较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系统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优化糖尿病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糖尿病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1  糖尿病教育的内涵

1.1.1糖尿病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病理生理机制、急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与预防、血糖目标范围及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通过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疾病管理的科学性和主动性[4]。

1.1.2糖尿病教育还注重技能培养,包括血糖监测技术、胰岛素注射方法、低血糖处理策略及饮食和运动计划的制定与调整。这些实用技能为患者提供了有效控制血糖波动的工具。

1.1.3患者在疾病诊断初期通常会经历心理冲击,如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糖尿病教育旨在通过心理干预和同伴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其对疾病的接受能力和管理信心[5]。

1.1.4通过行为干预模型(如跨理论模型、健康信念模型等),糖尿病教育指导患者从认知到实践,逐步改变不健康行为,形成长期的健康管理模式[6]。

1.2  糖尿病教育的意义

1.2.1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长期管理的核心。通过教育,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饮食、运动、药物使用和血糖监测的平衡,从而降低血糖波动的频率和幅度。

1.2.2糖尿病教育通过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接受度,从而提高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的依从性。研究表明,教育干预后,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提高了20%以上[7]。

1.2.3糖尿病教育显著降低了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同时延缓了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进展。这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结局,还显著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2  糖尿病教育的国际与国内现状

2.1国外糖尿病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外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熟,且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出[8],结构化的糖尿病教育对于患者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多项研究表明,接受DSME干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显著改善,HbA1c降低约1%-2%[9],并且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糖尿病教育(如远程视频咨询、应用程序等)逐渐兴起,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灵活、便捷的教育形式[10]。

2.2  国内糖尿病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糖尿病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和糖尿病并发症对社会经济的压力,糖尿病教育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大力推动,糖尿病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普及。我国糖尿病教育的模式主要集中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结合患者的个体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干预。研究表明,医院内糖尿病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具体表现为,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和药物依从性方面较未接受教育的患者有所改善。而社区糖尿病教育在我国得到逐步推广,通过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社区医院通过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提供血糖监测等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糖尿病管理。研究表明,社区糖尿病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促进患者行为的改变,并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1]。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糖尿病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线咨询和远程健康监控等手段,患者能够实时获取血糖管理、饮食调整、运动建议等信息。

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核心原则

3.1  血糖监测与管理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础,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掌握血糖变化,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定期自我监测血糖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尤其是餐前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情况[12]。将血糖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与医生一起调整治疗计划,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日常管理需求,及时发现异常血糖波动并做出调整。

3.2  合理饮食与营养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日常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高糖食物的摄入,以防止餐后血糖急剧升高。通过低GI(升糖指数)食物的选择,有助于减缓食物消化吸收速度,维持血糖稳定。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且饮食管理应结合个人的生活习惯、口味偏好和经济条件,制定适合其长期坚持的饮食方案。

3.3  规律运动与体重管理

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常见的有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和力量训练。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为至少3次进行[13]。并在运动前后,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运动后低血糖的情况,注意餐前或餐后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3.4  药物治疗与遵循医嘱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需要理解自己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时机及剂量。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注射部位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药物的服用时间、餐前还是餐后等也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且有研究表明[14],药物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其血糖水平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患者应建立起良好的用药习惯,避免漏服、错服药物。

3.5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

通过结构化的糖尿病教育,患者能够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程、并发症预防以及日常管理的方法。此类教育不仅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书籍、视频等多种渠道传播。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通过合理的自我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15]。

4  糖尿病教育的不同模式及效果对比

4.1  传统面对面教育模式

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通常由专业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交流,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血糖监测、药物使用、饮食管理、运动方案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更好满足患者的需求。进行实时沟通,及时解答疑问,纠正不当行为[16]。但是面对面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所,且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或工作繁忙的患者来说,参与的难度较大,每次教育活动都需要安排医护人员、场地等资源,可能导致经济成本较高。故而在短期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但由于患者自我管理的长期坚持性问题,教育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17]。

4.2  小组教育模式

小组教育模式是将若干名糖尿病患者聚集在一起,通过集体授课、互动讨论和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糖尿病管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常由专业人员主持,且有较强的互动性。小组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患者可以分享自己管理糖尿病的经验,相互支持,增强治疗信心,相比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能够一次性教育多名患者,节省了资源,更能激发患者参与其中,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小组内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文化背景等可能存在差异,个性化指导的难度较大,在小组中,个别患者的疑问可能无法得到充分解答,尤其是面对复杂或个性化问题时[18]。

4.3  远程教育模式

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移动健康应用程序或电话等方式,将糖尿病教育内容传递给患者,这种模式尤其适合那些由于地理位置、工作或生活限制而难以参与传统面对面教育的患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参与教育活动,不受地点限制,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或工作繁忙的患者,相比面对面教育,远程教育的组织成本较低,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患者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或APP查看教育内容,确保教育信息的可获得性[19]。但是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对一些老年人或低技术水平患者可能存在挑战,另外远程教育相对缺乏医护人员的实时互动,患者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专业指导。

4.4  个性化教育模式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定制教育内容,更具个性化,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能够解决患者特有的问题,帮助其逐步建立可行的自我管理方案,效果较为持久。但是个性化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源投入,如需要专门的教育人员和定制化的教育材料,成本较高,且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需要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操作难度较大[20]。

5  糖尿病教育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5.1  教育资源的不足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和发展中地区,糖尿病教育资源的缺乏或分布不均是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基础设施、教育资金和专业人员短缺,很多患者无法获得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患者。尽管数字化工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潜力,但技术接入和使用能力的差异依然制约了教育的普及性和覆盖面。

5.2  患者依从性与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尽管糖尿病教育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管理方法,但长期坚持自我管理仍然是一大挑战。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经济状况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等都可能影响其依从性,进而影响血糖控制的效果。如何提高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并促使其持续执行自我管理计划,仍需更多的策略和研究支持。

5.3 个性化教育与文化差异

糖尿病教育的效果往往受患者文化背景、教育水平、语言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患者在知识掌握、疾病认知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5.4糖尿病教育未来发展

糖尿病管理不仅仅依赖单一的医疗或护理人员,患者的疾病控制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内分泌科医师、营养师、心理学家、运动治疗师等。因此,糖尿病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强调团队合作,促进跨学科的整合与协调。此外,心理干预也是糖尿病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克服焦虑、增加自信心,是提高自我管理依从性的关键。还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糖尿病教育将进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阶段。

6、结论

糖尿病教育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教育模式也逐渐多样化,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到远程教育,再到个性化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不同的患者群体中展示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总之,糖尿病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患者的疾病控制,还为其提供了心理支持,提升了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未来,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有望进一步提升糖尿病管理的效果,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颖娇, 甄淑贞, 徐文慧. 个性化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 2024, 27 (15): 143-146.

[2]刘程程, 葛鑫.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 40 (19): 118-120.

[3]曾琪烽, 吴彬, 温彬斌, 等.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J]. 吉林医学, 2024, 45 (06): 1450-1454.

[4]钟晓霞, 吴兰, 周云, 等. 俱乐部式个体化营养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4, 31 (06): 743-747.

[5]戴静.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游戏棋的应用效果分析[J]. 江苏卫生保健, 2024, 26 (03): 241-244.

[6]胡姣姣, 方媛, 雷烨, 等. 以自我管理为导向的5A护理模式结合体验式饮食教育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康复情况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 9 (15): 149-152.

[7]侯守云, 杨文郁, 孟君, 等. 基于IMB模型的同伴支持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4, 30 (03): 95-99.

[8]林小华. 健康教育与慢性病管理护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4, 22 (14): 169-171.

[9]王素, 张丽, 裘金绿. 引导式教育训练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4, 22 (05): 800-804.

[10]刘倩, 张英英, 胡迪, 等. 基于赋权教育的自我管理干预对农村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24, 39 (08): 25-28.

[11]许开彦, 王涛, 吴洁. 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科普系列短视频的满意度与传播意愿分析[J]. 上海医药, 2024, 45 (08): 19-25.

[12]朱玉芬, 解红文, 吕云, 等. 教育机器人在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24, 39 (06): 115-119.

[13]马小燕, 张冲华, 曾伶俐.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23, 30 (35): 175-178.

[14]王位琼, 李彩虹, 张艳, 等.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框架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干预及效果分析[J]. 生命科学仪器, 2023, 21 (06): 135-138.

[15]何莹, 付博宁, 王晶, 等. 授权理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痛苦现状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8 (31): 132-135.

[16]刘美宏, 付玲娣, 罗宝萍, 等. 体验式健康教育结合胰岛素访谈工具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J]. 河北医药, 2023, 45 (20): 3185-3188.

[17]马中玉, 翟红艳, 陈英. 自我管理与团体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 (18): 2801-2805.

[18]张永红, 王艳琴, 程薇. 同伴教育在初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 30 (08): 29-32.

[19]王娜, 王惠丽. 结构化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TIR的影响[J]. 新疆医学, 2023, 53 (07): 874-878.

[20]张灵洁. 健康教育对门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 10 (20):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