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用工组织管理重点及存在的问题浅析
周大雄
富源县公益性项目代建管理中心,云南省曲靖市,655500
摘要:以工代赈项目是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劳务用工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本文以云南省富源县为例,分析以工代赈项目在劳务用工组织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探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务人员技能不足、薪资支付与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通过健全用工管理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完善薪资支付体系,可有效提高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效率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以工代赈;劳务用工;组织管理;乡村振兴;富源县
以工代赈是国家针对贫困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扶持政策,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富源县作为云南省的一个典型山区县,近年来积极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但在劳务用工组织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招工过程的规范性不足、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工资支付与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本文以富源县为例,分析以工代赈项目在劳务用工组织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一、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用工组织管理的关键环节
1.1 劳务用工的招聘与组织模式
在以工代赈项目中,劳务用工的招聘需精准定位目标群体,优先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低收入群体以及有就业意愿的闲置劳动力。招聘模式可多样化,通过政府公告、乡村宣传、线上招聘平台等渠道发布用工信息,确保信息广泛传播。组织模式上,可采用集中组织与分散组织相结合的方式。集中组织即由项目实施主体统一招募、培训和调配劳务人员,便于管理和协调;分散组织则依托当地乡村组织,根据各村劳动力分布情况,将用工任务分配到村,由村集体负责组织本村劳动力参与项目,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乡村力量,提高劳动力参与度。
1.2 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
劳动力技能培训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以工代赈项目的类型,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开发等,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安全操作规程等;农业产业开发项目则侧重于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根据劳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和个人意愿进行岗位匹配,使每个劳动力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
1.3 薪资支付及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薪资支付要建立透明、公正的制度。根据劳务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确保薪资按时足额发放。可采用银行代发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薪资拖欠。劳动权益保障方面,要为劳务人员购买必要的劳动保险,如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其在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同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等。建立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当劳务人员与项目实施主体发生纠纷时,能及时调解,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富源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工管理不规范,招工流程存在漏洞
富源县部分以工代赈项目存在用工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招工流程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混入项目,影响项目实施效果。例如,在人员信息登记环节,存在信息虚假、不完整的现象,导致后期管理困难。同时,用工合同签订不规范,部分合同条款模糊,对双方权利义务界定不清,容易引发劳动纠纷。此外,在劳务人员调配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出现劳动力闲置或短缺的情况,降低了项目的整体效率。
2.2 劳动力技能不足,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由于富源县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以工代赈项目中,许多劳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如在道路修建项目中,部分工人不熟悉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导致道路质量不达标。同时,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不到位,培训内容与项目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时间短,效果不佳。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还增加了项目的返工成本,降低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薪资支付不及时,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薪资支付不及时是富源县以工代赈项目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项目实施主体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劳务人员薪资拖欠,影响了劳务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积极性。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一些项目未按规定为劳务人员购买足额的劳动保险,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不足,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劳动纠纷调解机制不完善,劳务人员在遇到权益受损时,缺乏有效的申诉渠道,导致矛盾激化,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优化富源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用工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劳务用工管理制度,规范招工流程
富源县在完善劳务用工管理制度时,应全面梳理现有的用工管理流程,参考先进地区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详细制度。明确招工标准,根据以工代赈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劳动强度,设定年龄、身体状况、技能基础等具体条件,确保吸纳的劳务人员能够胜任工作。在资格审核阶段,实地走访报名人员所在的乡村,与当地村委会沟通,了解其家庭状况、劳动能力和过往工作表现,同时借助公安、社保等部门的数据,进行信息比对,杜绝虚假信息。合同签订方面,采用标准合同模板,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向劳务人员详细解释合同内容,确保他们清楚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建立的劳务人员信息库,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快速查询和更新,为劳动力的科学调配提供有力支持,提升用工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3.2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岗位适应性
为提升劳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富源县需加大培训投入,整合财政资金、社会捐赠等资源,确保培训经费充足。依据不同项目类型,如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修建、特色农产品种植等,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延长培训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合理分配,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丰富培训内容,除专业技能外,增加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在培训方式上,利用线上平台,如直播课程、在线学习 APP,让劳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则组织集中授课、现场示范、模拟操作等活动。邀请行业内资深的专家、技术能手进行授课,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在项目实施现场,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及时纠正劳务人员的操作错误,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岗位技能,更好地适应项目工作,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
四、结语
以工代赈项目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劳务用工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以富源县为例,当前以工代赈项目在用工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用工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完善薪资支付体系等措施加以优化。未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提升项目管理能力,确保以工代赈政策的长期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王建华.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与发展,2023(4): 56-63.
[2]赵鹏,刘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与挑战[J]. 中国扶贫研究,2022(6):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