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赞文论析
马懿扬 金禹彤
延边大学 吉林 延边 133002
[摘要]崔致远是统一新罗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本文以他的赞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赞文创作的文化背景、概况、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经研究发现崔致远赞文分为人物赞、像赞、像幡赞三类,其人物赞《终南山至相寺知俨尊者真赞》赞主为唐代僧人知俨尊者,不同于另外两篇赞颂朝鲜半岛僧人的人物赞。其赞文意长语约、典雅清丽、声韵和谐、善于用典、多佛教用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关键词]崔致远;赞文;文化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价值
崔致远(857—?),字海夫,号孤云,统一新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868年崔致远西渡入唐,874年作为宾贡进士及第,884年冬上奏辞归,次年回国,899 年辞官后归隐于伽倻山海印寺,高丽显宗十四年(1023)被追谥文昌侯,从祀高丽文庙。崔致远一生著述颇丰,《三国史记》载“又有文集三十卷行于世”。归国次年他整理汇编在唐著作,共计汇为28卷进献于宪康王,归国后除代新罗王作的表状及碑传赞诗赋外,另有《东国舆地说》《古今年代历》《上时务书》等作品,散佚较严重。崔致远是朝鲜半岛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赞文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对于研究朝鲜半岛古代文学及东亚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将聚焦于分析研究其赞文创作。
崔致远赞文创作的文化背景
李成荣认为“赞文是放在文章末尾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概括、阐明、总结的简短言辞或单篇对图画、佛教、历史中的人物、事迹及嘉禾符瑞、雅器宝物等进行称颂赞美的文章。”下面将首先介绍崔致远赞文创作的文化背景。
新罗自法兴王(514—539)起历代国王推崇佛教,到668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封建统治阶级广泛传播、宣扬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统治地位。新罗末期特殊的社会背景促使佛教成为治理国政的关键因素,崔致远归国后政局不稳,朝廷纲纪尽失,显示出末日颓风,他投身于新罗中兴的愿望难以实现,他任新罗翰林学士时制诰表状创作较少,反而有很多奉命为高僧写作的碑铭赞问世。崔致远思想上儒释道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感伤怀才不遇的他在仕途失意归隐后谈僧论道、吟诗作赋,受新罗重佛教的文化氛围影响,作品主要谈论佛理,抒发宗教体验。
崔致远赞文创作概况
笔者所见延边大学馆藏《孤云先生文集》收录有《顺应和尚赞》《利贞和尚赞》2篇赞文,《崔文昌侯全集》则收录不包括《华严佛国寺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在内的6篇赞文,《东文选》共收录赞73题99篇,其收录的第一篇赞文为《华严佛国寺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崔致远全集》收录包括《华严佛国寺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在内的7篇赞文。
《崔致远全集》编者详细考证发现《华严佛国寺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系拼凑《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的散文部分与《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中的韵文“颂”部分而成,并不能算作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一题下包含《佛赞》《二菩萨赞》两部分,本文为行文方便将其算作一篇,故实际上崔致远的赞文共有6篇,按照所赞对象分为人物赞、像赞、像幡赞三类。赞体后世出现了一些变体,如加入散体之序,形成一种前为叙事传人或谈写作缘起的序,后为赞颂人或事的韵文——序赞。崔致远所作人物赞不包括散体之序,像赞和像幡赞则包括序,序中有关于创作时间的记载。下面本文将崔致远赞文概况归纳如下:
下面本文以《崔文昌侯全集》及《崔致远全集》中同样收录的6篇赞文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的记载探讨其内容与艺术特色。
崔致远赞文的内容
崔致远赞文内容和主题各异,其中人物赞《顺应和尚赞》《利贞和尚赞》和《终南山至相寺知俨尊者真赞》赞美和尚的修行造诣。《顺应和尚赞》和《利贞和尚赞》赞主分别为顺应和尚、利贞和尚,据《东国僧尼录目次》载:“两大士。入中国求法还国。时新罗哀庄王。王后患发背。遣中使告之。师授以王色线。其便还报于王。王依言试之。患差。王感之。创立海印寺。”此外《三国史记》载:“三年春正月,……八月,创伽倻山海印寺。”海印寺是新罗华严宗的重要道场之一,位于星州伽倻山之西陕川郡冶炉县之北,是新罗哀庄王为报答顺应、利贞两位高僧而资助他们于802年秋在伽倻山上创建的,寺名“海印”源自佛教经典《华严经》,意为“如大海般宽广无垠的智慧如印,能印照万物”。《终南山至相寺知俨尊者真赞》赞颂知俨尊者,即智俨大师,《佛光大辞典》中载“智俨(602~668)唐代僧。天水(甘肃)人,俗姓赵。为华严宗第二祖。号至相大师、云华尊者。……十二岁,随杜顺至终南山至相寺……因曾住至相寺,世称至相大师。”文中强调了智俨大师在华严宗中的身份地位、造诣成就、佛学传承及深远影响。
像在宗教中指信徒崇拜供奉的佛像、神像等,崔致远所作像赞文《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记载了大华严宗佛国寺中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造像及背后的故事意义。在华严宗中,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为“华严三圣”,象征着佛果、智慧与行愿的完美统一,文章展现了崔致远对华严宗教义的深刻理解,深刻传达了华严宗的宗教理念和精神追求。《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一文描述了诸寺桑门在谭舍西墉敬写无量寿像即阿弥陀佛像的建立,文章赞美了佛教艺术,体现了佛教信仰。
《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为像幡赞,像幡是一种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旗帜,上面通常绘有佛像、经文或宗教符号等。王妃金氏是新罗宪康王金晸的王妃,她于唐僖宗中和六年(886)五月十日通过五彩成章的工艺绣制了释迦牟尼佛像幡一帧以纪念亡父,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佛教的虔诚,赞文部分赞美了佛像幡的庄严神圣。
崔致远赞文开头点明赞美对象,中间围绕此对象展开赞美,详述其事迹、品质、特征等内容,结尾部分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赞美之意。
崔致远赞文的艺术特色
崔致远赞文内容丰富且文学性较强,具有意长语约、句式多样、讲究对偶、声韵和谐、语言清丽多赞美之辞、善于用典、多佛教用语等艺术特色。
赞辞篇幅简短,句式灵活多样
赞文的主要文体特征是篇幅短小,叙事简约而又清楚明白,即所谓“然本其为义,事生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以其体也”,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也提到“赞体不能过长,意长而语约”。
赞文语言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也有所变化,如受五言诗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五言体,不过仍以四言形式为主。崔致远赞文四言句式占半壁江山,分别有《顺应和尚赞》《利贞和尚赞》《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中的《佛赞》、《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的赞文及《终南山至相寺知俨尊者真赞》,分别为22句、6句、20句、12句、16句。五言句式的赞文为《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中的《二菩萨赞》,共16句。《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句式为七言,共22句。
语言典雅清丽,多称颂赞美之辞
赞文风格清典古雅,即“宜使辞简而义正”,《文镜秘府论》:“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由像赞发展而来的纯文字形式的人物赞重在评述、意专褒美,饱含创作者的丰沛情感。
笔者选崔致远赞文中的部分语句、用词来一窥其赞文语言清丽典雅的风貌:《顺应和尚赞》“地崇沙渚,天授林泉”语言清丽,“影侔秋月,感隔春烟”富有美感。《利贞和尚赞》中的“片云独鹤,俪影岩壑”用词清典。《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佛赞》中的“宝云开月,香海停浪”清丽优美。《二菩萨赞》中“蕙心、慧楫、桑墟、彩雘”等用词清新脱俗。《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中“巍然、虹翻、凤舞、玄夜、碧空、丝萝”等用词典雅。崔致远赞文极言赞美之能事,称颂高尚品德,故文章风格典雅、多称颂赞美之词也不足为奇。
讲究对偶,声韵和谐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崔致远赞文灵活运用了这四种对偶方法,言对如“影侔秋月,感隔春烟”,“影”与“感”、“秋月”与“春烟”形成了名词上的对偶,“侔”与“隔”相对,形成动词上的对偶。事对如“草创莲刹,混沌逢凿”,“草创莲刹”指创立佛教寺庙,“混沌逢凿”指创建海印寺的行为,二者均涉及开创和建立的行为。反对如“彼岸此岸,喻指非指”,“彼岸”与“此岸”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喻指”与“非指”形成了意义上的对比。正对如“天业受禅,犹如觉贤”,其中“天业”与“觉贤”均为佛教中的修行和觉悟,形成了意义上的并列。
崔致远赞文音韵和谐,偶数句句末押韵有换韵和不换韵两种情况,换韵的如《顺应和尚赞》前8句偶数句句尾“子、水、止、指”押平水韵四“纸”韵部,后14句“贤、玄、圆、泉、传、烟、莲”押平水韵一“先”韵部,文章灵动、富有变化。不换韵的如《利贞和尚赞》和《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前者全文6句,偶数句尾“壑、凿、托”押平水韵十“药”韵部,一韵到底;后者通篇押韵,偶数句句尾“功、宫、风、空、工、通”押平水韵一“东”平声,押韵和谐。《二菩萨赞》前12句偶数句句尾“萨、渴、脱、夺、阔、末”押平水韵七“曷”部,后4句“刹、札”押平水韵八“黠”部,押相邻的两个声部。《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中《佛赞》偶数句句尾多押去声韵,富有层次感。《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偶数句句尾多押平声韵和仄声韵,寥寥数语频频换韵却不失格调,整体上声律和谐。
用典贴切,浑然天成
赞文体制短小,用典可以达到以少总多、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崔致远汉文学知识储备广博,善用典故,分为引事之典和引言之典。
引事之典即《文心雕龙·事类》所言:“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如《顺应和尚赞》中的“化城口谈”源于《法华经·化城喻品》中的故事,道士们为了让疲惫不堪的人休息,发挥神通幻化出一座大城堡。崔致远将顺应和尚创立海印寺与道士发挥神通幻化大城堡相比,以示赞赏。《利贞和尚赞》“混沌逢鑿”则为《庄子·应帝王》中讲述的南海国王淑和北海国王忽因中央的国王混乱而感化,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惠,每天给他们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七孔的故事,崔致远引用此典称颂利贞和尚混沌钻孔般在伽倻山兴建海印寺这一贡献。
引语之典多引用儒释道经典,如《顺应和尚赞》中“喻指非指”出自《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庄子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观点:我们通过语言和概念来描述世界,但这些描述并不能完全捕捉到世界的本质。崔致远可能借此来表明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感悟。《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佛赞》中“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语出《金刚经》,意为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崔致远借此语典表达强调佛教教义中无我、空性等核心思想。
多佛教用语
崔致远归隐后表现出热衷于华严宗的思想倾向,其所作赞文多与佛教相关,故其赞文中多佛教用语也是很自然的事。
《顺应和尚赞》中“舍筏归止”中的“舍筏”意为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利贞和尚赞》中的“莲刹”为界名,其中莲为莲华,刹为土之梵语,西方之净土,以莲华为往生之所托,故曰莲刹,为极乐世界的别名。《终南山至相寺知俨尊者真赞》中的“雷吼”在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陀说法时的威严和震慑力。“四众”在佛教中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四类佛教弟子。
《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中的“尊灵”为佛教语,意为尊贵之灵魂,谓贵人之死者。“萨埵”为梵语摩诃萨埵的简称,即大士、大菩萨。“伽蓝”为梵语僧加蓝摩的略称,意译为“众园”或“僧院”,为佛教寺院的通称。《佛赞》中的“香海”在佛经中指须弥山周围的海,借指佛门。“万劫”指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二菩萨赞》中的“壁观”为佛教语,是大乘虚空宗的修行方法。《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中的“莲藏”指佛教的莲花藏世界,毗卢遮那佛说的是菩萨行修行发源而成的清净庄严世界。“苾刍”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中的“法舸”意为法船,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船,可以拯救沉溺众生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三归”指皈依佛教的三宝——佛、法、僧。“梵宫”按照佛学大辞典的解释为梵天之宫殿,今以为佛寺之称。
结语:
崔致远是中朝文学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赞文创作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包括人物赞、像赞、像幡赞三类,其赞文作为佛教活动的重要载体,主要渗透着其佛教思想,此外他在赞文中引用“喻指非指”“象罔”“混沌逢凿”等与道教相关的典故,赞文载王妃金氏为纪念亡父而敬绣释迦牟尼佛像幡的行为则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足见崔致远对佛教、道教、儒教都有着深刻见解。崔致远凭借俊丽的才思创作了大量成熟的汉文汉诗作品,其赞文不仅呈现出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渊源,更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后世朝鲜赞文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也为我们研究朝鲜半岛赞文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崔致远赞文在考察相关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如《顺应和尚赞》“化城口谈”和《利贞和尚赞》“混沌逢凿”记载了两位僧人创建海印寺的事迹,与《三国史记》以及《东国僧尼录目次》所载顺应、利贞事迹相印证。《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中“故全州大都督金公,少昊玄裔,大常令孙”的记述为我们了解考证王妃金氏的家庭世系提供了文献材料。综上所述,崔致远的赞文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李时人,詹绪左编校.崔致远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韩]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韩国历代文集丛书[M].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
[韩]成大庆编.崔文昌侯全集[M].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72.
李成荣.先唐赞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刘畅.崔致远作品辑佚与整理——评《崔致远全集》[J].中国图书评论, 2021.
王亚利. 汉魏两晋赞文研究[D]. 广西大学, 2017.
高华平.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J].文史哲,2008.
余国江.崔致远佛教思想刍论[J]. 东北史地, 2016.
程晓东.崔致远三教融合思想研究[D]. 烟台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