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中职机电专业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作者

谭福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级职业中学 621000

摘要:本文以中职机电专业数控加工竞赛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技能竞赛组织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机制松散、校企协同不足、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提出“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涵盖组织架构优化、流程标准化设计、资源协同保障等环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为提升中职技能竞赛育人实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数控加工;机电专业

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技能竞赛已成为中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以机电专业为例,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加工赛项参赛人数较2019年增长37%,折射出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当前竞赛组织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普及”等问题,导致竞赛与教学脱节、资源利用率低下。本文以某中职学校数控加工竞赛项目为实践案例,通过构建“竞赛-教学-产业”联动的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实现技能竞赛从精英选拔向普惠式培养的转型路径。

一、中职学生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1.破解“赛教分离”难题:建立竞赛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机制,实现以赛促教;

2.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构建校企协同的资源共享平台,解决设备、师资短缺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竞赛活动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构建。

(二)实践价值

1.教学改革维度:2021年教育部调研显示,开展系统化竞赛管理的中职院校,学生技能达标率提升26%;

2.产业发展维度:数控加工领域企业反馈,参与竞赛体系共建后,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

3.学生发展维度:实施分层培养模式后,A校机电专业学生省级以上竞赛参与率从8%提升至35%。

二、目前中职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松散化

1.多部门权责不清:在中职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中,教务、实训、学工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协同效率较低。各部门在竞赛筹备、实施和总结阶段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导致工作推进困难。

2.典型案例:A校在组织数控加工竞赛时,因设备调度冲突导致20%的训练时间被浪费。这种现象反映出学校内部在资源调配和时间安排上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严重影响了竞赛的效率和质量。

(二)校企合作形式化

1.企业参与停留在设备捐赠层面: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技能竞赛中,企业的参与仅限于设备捐赠,未能真正介入课程开发与评价。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难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2.数据佐证:据调研,73%的竞赛项目中企业专家年均指导时长不足10小时。这表明企业在竞赛中的参与度严重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指导和行业前沿信息。

(三)评价体系单一化

1.当前中职技能竞赛的评价体系主要以竞赛成绩为导向,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素养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学习进步和综合素质提升。

2.调研发现85%的指导教师认为现有评价体系未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缺陷可能导致学生在竞赛中过度追求短期成绩,而忽视了长期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四)资源保障碎片化

1.中职技能竞赛的资源保障存在碎片化问题,设备、师资、资金等资源配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A校数控加工实训室年均闲置率达42%,这一现象反映出学校在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大量设备闲置未用,而部分竞赛项目却因设备不足而受到影响。

三、中职机电专业数控加工竞赛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一)构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

在中职机电专业数控加工竞赛项目的组织管理中,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是确保竞赛顺利开展和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关键。具体架构如下:

领导小组——教务处——机电系部——合作企业——赛程管理——技术指导——设备支持

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教务处、机电系部负责人以及合作企业代表组成,负责竞赛项目的整体规划、决策和资源调配。

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负责竞赛项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协调以及竞赛选手的学分认定等工作。

机电系部:作为专业教学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竞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以及日常教学与竞赛的融合。

合作企业:提供真实生产案例、技术支持以及设备资源,确保竞赛内容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赛程管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负责竞赛的具体组织、赛程安排以及赛场管理。

技术指导: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组成,为参赛选手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设备支持:由学校实验室和合作企业提供,确保竞赛设备的充足和先进性。

(二)实施“四阶递进”培养流程

1.普及阶段(全员参与):将竞赛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开设如《数控加工工艺优化》等融合课程。通过课程改革,使全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和掌握竞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后续的选拔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学校可以将竞赛中常见的数控编程、加工精度控制等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中,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2.选拔阶段(分层培养):建立“基础技能-专项提升-综合实战”三级训练体系。在基础技能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等基本技能;专项提升阶段,针对竞赛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综合实战阶段,模拟竞赛场景,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校内竞赛、技能测试等方式,选拔出具有潜力的学生进入专项提升阶段。

3.强化阶段(校企共育):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加工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实际生产中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标准。例如,学校可以与本地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反馈阶段(持续改进):建立“竞赛表现-教学改进-企业反馈”的数据闭环。通过分析竞赛结果,反馈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同时,企业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反馈,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创新“双螺旋”保障机制

1.资源保障螺旋:校企共建“数控精密加工中心”,设备利用率提升至89%。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践设备,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双导师制",企业技师承担30%实训课时,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指导。学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技师负责实践指导,形成互补的教学模式。

2.激励保障螺旋:将竞赛成果折算为学分,最高可置换4门专业课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设立“技能新星”奖学金,覆盖25%的参赛学生,奖励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物质奖励和荣誉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四)实践成效分析

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实施“四阶递进”的培养流程以及创新“双螺旋”的保障机制,中职机电专业数控加工竞赛项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效解决了传统技能竞赛存在的管理碎片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有效途径。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竞赛成绩,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三个转化":竞赛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竞赛标准向课程标准转化、竞赛成果向育人成果转化。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区域协同竞赛联盟建设,推动中职技能竞赛生态体系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郭扬,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背景[J].职教论坛,2011(25):18-21.

[2]刘鑫桥.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1):1-4,15.

[3]齐宁,陈德春,巴海君.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造升级路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4):64-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