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思政课建设的校本化探索

作者

姜来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邮编510000)

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大思政理念为大学思政课建设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要求。在大思政视域下,大学思政课的校本化探索成为各高校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路径。基于此,本文将围绕课程建设措施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大学思政课的校本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思政;课程建设;校本化;措施

在大思政视域下,大学思政课建设的校本化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新时期,面对全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大学思政课堂建设也要进行锐意改革和创新[1]。笔者认为,大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大学思政课堂校本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文化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一、优化课程内容,融入校本特色资源

大学思政课校本化建设首先要从课程内容入手。传统的思政课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宏观性,但在与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为优化教学质量,各高校应深入挖掘本校特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内容中。

首先,加强对本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有的高校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教学期间教师即可将这些历史故事融入思政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政教育核心内容。教师也可以讲述本校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坚持办学、追求真理的事迹,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2]。

其次,注重对本校学术资源的整合。大学往往在某些学科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可以为思政课内容增色,如针对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就可以将科技创新精神、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本校科研团队攻克难关的案例引入思政课程。通过介绍本校科研人员为国家科技进步默默奉献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再次,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资源纳入思政课内容。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都是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这些活动中的感人瞬间和学生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思政课内容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发挥出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契合校本化需求

在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思政课的教学也要坚持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适应校本化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重点可从以下维度着手:

一是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校本化应用。日常教学期间,除了使用通用的思政案例外,教师还要注重收集本校的案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时,可以引入本校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发生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从身边人的行为中理解友善的内涵和价值,提高运用思政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开展情景教学深化学生体验。教学期间,教师要结合本校的特色场景创建思政教学情景,如有历史建筑的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建筑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生来到这些承载着学校记忆的建筑前,讲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思政课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内容。对于一些新建校区,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创建虚拟情景,如模拟国际会议场景来讲解国际形势与政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

三是利用本校的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账号。对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思政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在线讨论话题等。如制作本校思政微视频,内容可以包括本校师生对思政热点问题的解读、校园里的正能量故事等,并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此外,教师还要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答疑、小组作业等教学活动,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三、拓展实践教学路径,彰显校本化特色

实践教学是大学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校本化建设中,教师在做好内容优化、方法创新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路径,以更好的彰显思政教育校本化特色[3],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采取措施。

一是开展与本校历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深入了解本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在参观过程中,安排专门的讲解人员,如退休老教师或历史研究学者,为学生详细解读校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史馆的资料整理和讲解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传承本校文化,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是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开展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活动。以农业院校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工科院校,教师可以开展科技扶贫实践,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同时体会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伟大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是组织校本化的社会调研活动。活动期间,教师要结合本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确定调研主题。如位于工业城市的高校可以开展关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调研,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思政素质的需求,以及思政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调研,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将思政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思政视域下,大学思政课的校本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及区域特色,以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路径等多项手段,促使思政课更好地扎根于本校土壤,从而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祥.大思政课视域下法学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以仰恩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63-66.

[2]武涛.“大思政课”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未来与发展,2023,47(10):74-77+101.

[3]李伟,胡燕.大学章程视域下的思政课建设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22,(Z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