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蓉凤”关系描写的版本异文论程乙本的俗化倾向
杨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红楼梦》成书过程复杂,版本众多,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大量异文。在贾蓉、王熙凤二人关系描写方面,脂本系统与程乙本差异较大。可概括为:抄本大都贯彻曹雪芹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笔法,程乙本的异文使得二人关系更显暧昧,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文本的文学性,流露出俗化倾向。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版本贾蓉与王熙凤的互动情节,尝试利用叙事学相关知识分析程乙本情节处理方面的得与失。
关键词:红楼梦 版本 抄本 刻本 叙事学
以程甲本、程乙本为代表的《红楼梦》刻本,晚出于抄本。《红楼梦》最开始以抄本传世,传抄过程中篇目散失,仅余八十回。后经程伟元“自藏书家至故纸堆中”“竭力搜罗”,得后四十回,乾隆辛亥五十六年(1791)删改订正后以“完璧”刊刻出版,称之“程甲本”。次年(1792),因“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将程甲本重审再印,称之“程乙本”。至此,《红楼梦》的版本系统分为附有脂砚斋评点的抄本和百二十回的木活字本。然而根据程伟元在甲本、乙本中的序言可得知,刻本得以刊刻,也是以抄本为底本,冯其庸先生曾考证过程甲本中残留的脂评痕迹。程甲本、程乙本之于抄本,并非泾河渭水,不能孤立静止地考察。尤其对于改动面目较大的乙本,更需要联系甲本,乃至抄本系统中的诸本来详细考察。
程乙本版本情况
研究程乙本,不仅要明白什么是程乙本,更要梳理程乙本的版本系统。对于现存的程乙本版本,一粟在《红楼梦书录》中记载了3种;之后,胡文彬其著作《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中编入了20 种程乙本版本。此外,其他学者也在论著中提到不同的红楼梦版本,比如王丽敏梳理出已知的程乙本版本多达26种,明确藏地的有25种,分散藏于海内外各处。
二、《红楼梦》诗意笔法
展读《红楼梦》,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充沛的诗意。“诗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基石,以诗为代表的抒情文学不仅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且诗也以灵活的姿态哺育、滋养、成就着叙事文学。曹雪芹刻画了宁荣街及其间生活的男男女女,他们的声口情状、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离合悲欢如在目前,而在这“志”一般真实的情境之中,也灌注着浓烈的诗意。也就是说,曹雪芹把诗的凝练、朦胧、哲思等质素注入到叙事文学的构思和书写中,使得平实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有了玄远的旨趣、新异的面目、高雅的审美价值,总体呈现出与时俗小说不同的“雅”的面貌。本文基于对《石头记》抄本叙事手法的把握,以蓉凤二人描写异文为切入点,指出并分析程乙本或违背或打破抄本整体叙事风格之处。
三、添油加醋:程乙本因露而俗
叙事学家热奈特( Gérard Genette)提出了“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当话语时间停滞,故事时间仍在进行时,就产生了零叙现象,即叙事空白。叙事空白是文本层面的“无”和“空”,是意义层面的“有”和“多”。经由语境的承启,突然中断的叙事不仅不会阻滞文本意义的传达,反倒会因省略而收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交流效果。无独有偶,在理论不发达的东方,虽没有成体系的小说创作指导思想,但由于作家长期受诗学审美的影响(或者说作家主动选择使用诗的要素)、大文化的熏陶,《石头记》抄本呈现出了和二十世纪小说理论家主张的现代小说要素相似的特征。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几番纠结正要开口向凤姐讨要银两之际,贾蓉出场。贾蓉提出请求后,凤姐先作冷淡状推辞,贾蓉央告,一来一回炕屏总算是借到手了。这个简单的人物互动情节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有:王熙凤看似冷淡、严厉,实则与贾蓉透着亲昵;贾蓉在面对他的异性长辈时“笑嘻嘻”“在炕沿下半跪”,似无半点拘谨。行文至此,我们并不能断定二人的非常关系。继续阅读即可明了:贾蓉临走之时,凤姐又叫住他,
若除去程乙本不看,诸抄本及甲本在用词细节处大同而有微殊,其余基本贯彻了曹雪芹的写作风格。
凤姐叫住贾蓉所为何事?贾蓉回头之后为何又三缄其口?作者为何不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几处“留白”恰是作者高明之处。从文本阐释的意义上说,“空白”本身是对读者阐释的召唤,中断的情节成为连接作者意愿和读者阅读体验、意愿、经验的桥梁,更好地促成文本意义的深化、多元化。凤姐与贾蓉的不可言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文本呈现——凤姐“叫住”“漫漫吃茶”“出神”“笑”的几个动作——和读者阐释的良性互动传达出来,无需“赘述”,从而达到了以少总多、意蕴丰厚的艺术效果。
若将程乙本的此处描写与诸抄本相比,明显缺少一种韵味。贾蓉“满脸笑容”显得谄媚,“抿着嘴儿一笑”又透着低俗猥琐,活脱脱一个西门大官人的形象。争议最大的是,凤姐“忽然把脸一红”这一细节。从《红楼梦》对王熙凤形象的塑造整体来看,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是统管宁荣二府内务的弄权者。她性格的主调是泼辣狠厉、精明强干。一者“忽然把脸一红”,一者“抿着嘴儿一笑”,乙本的作者像是唯恐读者领会不到二人旖旎的气氛而画蛇添足,就差如焦大醉骂般点出“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反倒直露浅俗。过于直露就会泥于“实”,不轻盈、无灵气,同样也不会悠远,因此抄本及甲本中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也就荡然无存,小说的品格倒向流俗。
除去审美降级的考量以外,以上处理方式与曹雪芹极少正面描写情欲的叙事追求是相悖的。庚辰本第十三回后批、甲戌本第十三回后批皆提及曹雪芹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内容;堪称全书主线的宝黛感情是剔除杂质的、灵肉性爱浑然一体的理想爱情,弃绝了贾瑞式的原始色欲。“嘴儿一笑”和“脸一红”——如此明白地表露贾蓉、王熙凤二人的背德关系,有伤小说整体的价值取向。因此,由抄本、甲本到程乙本,在贾蓉、王熙凤关系的描写层面上,逐渐趋于俗化。
第十六回因修建大观园,贾蔷贾蓉下姑苏置办人手,特来请示凤姐夫妻俩。此时贾琏不太信任两个小辈,于是:
从第十六回来看,依旧呈现了“诸抄本及甲本大同而微殊、乙本改动较大”的特征。诸抄本及甲本在个别字词上的出入大概是抄写过程中的笔误所致,对整书格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关键处并无损害。然而,程乙本的添油加醋,“使得其与曹雪芹的风格有着一定的距离”。
第十六回主要有五处改动。贾蓉处增加了“拉衣角”的动作,增加了“你老人家”的称谓,凤姐处增加了“摆手”“笑着啐道”“一笑而走”的动作。“贾蓉偷拉凤姐衣角,凤姐回应”这段文字与庚辰本中“贾蓉在身后灯影下悄拉凤姐衣襟,凤姐会意”相对比:前者一来一往似写调情,尽直尽露;后者于白描中有无限情态,足有令人揣摩深思之处,而乙本作者大笔一挥,将这能深思揣摩之处以“凤姐佯作不知”概括了事,同上文提及的第六回情节一样,阉割了原文的兴味,至于流俗。
上文二例从“蓉凤关系描写”一隅中比对程乙本与甲本、诸抄本的区别。袁世硕曾提及《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他认为重点应置于哪个本子最接近原著而非好坏优劣的主观判断。通过例证可以清晰地看到乙本整理者擅于给原文增添一些“佐料”,虽然篇幅变动甚微,但传达出来的却是完全不同于原本的流俗意味。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撰,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陈其泰批校.清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影印本.
[2] 清·曹雪芹撰,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启功注评.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清·曹雪芹撰,脂砚斋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4] 清·曹霑撰,脂砚斋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民国五十年胡适台北影印清乾隆十九年脂砚斋钞阅再评本.
[5] 冯其庸主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北京:文化与艺术出版社,1987.
[6] 冯其庸.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7] 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胡文彬.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M].北京:时代作家出版社,2011.
[9] 胡适.《红楼梦》问题最后一信:答金作明书[M]∥胡适红楼 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 王丽敏.《红楼梦》程乙本版本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03).
[11] 刘世德.从《红楼梦》前十回看程乙本对程甲本的修改[J].文学遗产.
[12] 刘世德.四种《红楼梦》程乙本的差异[J].红楼梦学刊,2012(5).
[13] 王慧,孙大海.博观善思,审问务实——袁世硕先生访谈录[J].红楼梦学刊,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