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常规工作模式实践分析

作者

刘菊生

青海兴震环境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中小流域是区域水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其环境质量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本文基于当前流域管理实践,系统分析了以“分区管控、系统治理、多方协同、长效监管”为核心的常规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统筹水质目标管理与生态功能提升,通过结构化管理手段与常态化制度安排,推动治理工作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防控转变,提升流域综合治理效能。

关键词:中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常规工作

引言:随着城镇化与农业开发的不断扩展,传统单一化、碎片化的治理方式难以应对中小流域复合型污染与系统性退化问题。近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小流域生态保护的工作机制,旨在通过优化管理结构、整合治理资源,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1]。

一、中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一)治理体系与生态功能的失衡

中小流域的管理框架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需求,行政边界与自然流域范围的不匹配导致责任分散,上下游、城乡间协调机制缺失,跨部门监管盲区普遍存在。生态红线规划与土地利用审批脱节,河道蓝线频繁被侵占,自然水域面积持续缩减。环保法规执行力度薄弱,重经济项目轻生态补偿的现象加剧了监管失灵,生态修复投入与实际污染增速严重失衡。民间环保组织参与渠道有限,公众监督难以形成有效制约,治理体系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2]。

(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流域自然植被覆盖率的持续下降正瓦解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生林草植被被单一经济作物替代,导致水土保持能力骤降,河岸带过滤污染物的天然屏障作用减弱。水生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加剧,洄游通道阻断使鱼类种群数量锐减,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传粉昆虫与鸟类等关键物种的消失,正在打破流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固有平衡。水文调节、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的攀升已形成恶性反馈循环[3]。

(三)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强度的矛盾

有限的水资源总量遭遇多重开发挤压,地表水过度取用导致河道生态基流无法保障,地下水超采引发含水层疏干与地面沉降。农业漫灌、工业高耗水工艺与城镇用水浪费现象并存,节水技术推广缓慢使单位GDP水耗居高不下。水质型缺水与资源型缺水相互叠加,中水回用体系与雨水收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模式改变,使得传统水资源分配方案愈发脱离实际,流域水循环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逼近崩溃临界点。

二、中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常规工作模式实践

(一)构建分级分区的空间管控体系

中小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在于科学划分地理单元功能,通过系统测绘水土资源分布图与生态敏感性评估模型,将全域划分为水源涵养红线区、农业面源治理区、城镇污染控制区三类主体单元。在海拔超过300米的水源地核心区实施全面封育政策,停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对中游农业区域强制推行植被过滤带建设,形成超过20米的物理隔离缓冲区域;城镇单元重点落实管网双轨制改造工程。这种空间单元化管理彻底改变传统保护模式,使生态保护措施与地质条件精确匹配,单位面积保护效率提升超过40%,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冲突显著缓解[4]。

(二)实施以水质目标为导向的系统治理

水质管理从末端监控转向全过程控制体系,基于季度水质检测建立的污染源数据库,精准识别出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三大核心污染因子来源分布,针对性实施点源-面源协同治理策略:对工业企业执行排水在线监测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的深度提标工程,农村区域推广模块化生物处理设施。同步启动河床地貌重塑项目,通过恢复河道自然弯曲形态重建水力梯度;在河漫滩构建芦苇等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区,系统提升水环境承载阈值,实现生态自净能力成倍增长。

(三)建立跨部门与跨区域的协同机制

全流域治理体系破除行政壁垒运作,建立四层级河长组织架构,形成省级河长协调指挥、市级河长督导落实、县级河长具体实施、乡镇河长日常巡查的垂直管理体系。在流域横向协同方面,设立跨区生态补偿基金账户,依据上游出境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双向补偿结算;组建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整合水利、环保、农业执法权限;每季度召开流域协调会议,形成生态调度备忘录制度,这种机制运行三年内使跨界污染纠纷减少超七成,责任真空地带完全消除。

(四)强化监测评估与动态反馈能力

流域生态环境的动态监管网络正经历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双重变革,基于量子传感技术的微型监测浮标实现水体pH值、溶解氧等12项参数的秒级响应,与高光谱卫星遥感系统联动捕捉叶绿素异常波动,形成覆盖干支流的“天眼地网”监测矩阵。固定式自动监测站间距加密至5公里,重点排污口部署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采样机器人,可即时溯源污染物种类及排放主体。突破性引入声呐鱼群监测系统,通过水生生物行为模式分析间接评估水体毒性变化。流域大数据中枢集成气象预报、水文模型与污染扩散算法,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平台——2023年夏季暴雨前夕,该平台成功预警化工园区可能发生的污染漫堤事故,触发应急拦截系统启动。闭环管理的核心在于评估反馈机制的重构,每季度发布的《流域生态健康体检报告》采用代谢当量法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针对评估发现的农业面源污染反弹问题,决策系统自动触发治理方案优化指令:叫停传统撒药式治理项目,转投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变量施肥设备补贴。更关键的是建立项目动态退出机制,某市因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连续两期评估未达标,被强制收回1500万元专项资金并转投智慧管网改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式使治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6%,工程失误率下降43%。

(五)推动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

流域治理的社会参与正从符号化动员转向制度化共建,环境信息“穿透式公开”系统打破数据壁垒,企业排污许可证电子标签实时关联税务、信贷系统,居民扫码即可获取上下游200公里内任一断面的多项水质数据。创新开发的污染溯源众包平台,通过AI图像识别自动匹配举报人拍摄的污染画面与卫星影像,推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基金。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引入动态调整机制,评级D类企业不仅面临贷款利率上浮,更被排除在政府采购供应商名录之外。社会共治的深层突破在于价值创造机制的革新。“生态贡献值”兑换体系将个人节水节电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居民可通过累积积分兑换新能源车充电额度或抵扣物业费。

结语:

当前形成的“空间管控+系统治理+协同机制+监测反馈+公众参与”常规工作模式,体现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与多元共治的先进理念,未来需在智慧流域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法规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探索,持续完善流域治理现代化体系,推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

参考文献:

[1]陈沛春. 水土保持工程对莫然溪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 (12): 142-144.

[2]黄婧, 李娟, 陈书忠, 赵泉, 杨柳. 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策略及应用分析[J]. 低碳世界, 2024, 14 (08): 7-9.

[3]何汶峰, 贾宁, 丁一凡, 李玮. 国内外中小流域治理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J]. 环境保护科学, 2025, 51 (03): 18-25.

[4]李煜, 徐文, 贺其昱, 李婧秋, 龚旭昇. 沙堆河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J].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21): 146-1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