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肇庆市骑楼街文旅规划的现状研究

作者

梁炜斯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德庆县 526600

【摘要】肇庆市骑楼街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独特的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历史价值,是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骑楼街面临建筑老化、商业模式落后、交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挑战,现有文旅规划难以充分挖掘其文化潜力。基于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本研究探讨了骑楼街的历史价值与保护问题,并结合肇庆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通过将端砚、裹蒸粽、广宁竹编等非遗项目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提升骑楼街的文化体验与游客参与感,打造互动性强的数字化文旅体验,既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能够增强骑楼街的经济活力与文化吸引力,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肇庆市;骑楼街;非遗;文旅融合;数字化

1. 骑楼街的历史价值与现状分析

1.1 骑楼街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

肇庆市骑楼街始建于民国初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骑楼建筑是岭南地区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典范,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也见证了肇庆作为岭南地区重要商贸中心的历史发展历程。骑楼街道两旁的建筑,往往采用砖木结构,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适应了岭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从建筑风格上来看,骑楼建筑融合了欧式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欧式建筑元素,如巴洛克式山花、罗马柱、拱券门窗等,装饰着骑楼的立面,使其既具有西方建筑的恢弘气派,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性。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既是历史进程中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肇庆作为历史商贸重镇的象征。

在20世纪初的商业繁荣时期,骑楼街不仅是肇庆市的商业中心,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层店铺,上层居住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骑楼经济”,带动了当地的商业活动和社会互动。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当时商业与居住的双重需求,也见证了肇庆在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变迁。

1.2 骑楼街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骑楼街的历史价值逐渐被忽视,许多建筑因年久失修而面临破损甚至拆除的危机。当前肇庆保存较为完整的骑楼街区主要集中在正东路和城中路,但大多数建筑已经出现了老化现象。正东路上的骑楼建筑虽经历了数次修缮,但整体街区的风貌和功能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城中路的骑楼情况更为严重,部分建筑已成为危房,外墙剥落、楼体倾斜等问题屡见不鲜。

在商业功能方面,骑楼街区的小规模店铺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商业的需求。许多商铺种类繁杂,布局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整体经济形态分散。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大型综合商业体的崛起,骑楼街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部分商铺甚至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了街区的整体形象。

交通问题也是骑楼街区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骑楼街道普遍较窄,一般宽度在9至10米之间,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加之商户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交通压力,导致骑楼街的旅游和商业吸引力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共同作用,使得骑楼街的整体发展受到了制约。

1.3 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肇庆市骑楼街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骑楼街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骑楼街的功能逐渐弱化,许多建筑因年久失修或与现代城市生活不符而遭到拆建和改造,导致整个街区的历史完整性被打破。

骑楼街在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在保持历史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许多骑楼建筑已经存在明显的老化和结构问题,必须进行修缮和维护。然而,修缮工作往往面临技术与资金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提升,以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如何在“修旧如旧”和“现代化改造”之间找到平衡,是骑楼街保护工作的核心难题之一。

其次,骑楼街的商业功能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会破坏骑楼街的历史风貌,导致街区的文化韵味流失。而如果一味强调保护而忽略商业发展,则可能无法充分发挥骑楼街的经济潜力,导致街区活力不足。因此,如何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既保持街区的历史风貌,又增强其经济活力,是骑楼街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

总的来说,肇庆市骑楼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保护,骑楼街不仅可以保留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能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肇庆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2. 非遗文化与骑楼街文旅融合的可行性

2.1 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肇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展示了肇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地的文旅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肇庆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包括端砚制作技艺、裹蒸粽制作技艺、广宁竹编技艺等,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将这些非遗资源与骑楼街的文旅开发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骑楼街的文化体验,也能为非遗项目提供新的传播和展示平台,增强其现代影响力。

2.2 非遗文化在骑楼街文旅中的应用现状

尽管肇庆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在骑楼街的文旅规划中,非遗文化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目前,骑楼街的文化体验主要集中在建筑本身的展示和街区历史的叙述,缺乏深入挖掘和展示非遗项目的文化内容。非遗资源的展示和传播大多局限于节庆活动或特定的文化场馆,未能充分融入骑楼街的日常旅游体验中。

例如,尽管端砚制作技艺作为肇庆的文化名片,已经在部分展览和文创产品中有所呈现,但在骑楼街的常规旅游体验中,游客与非遗项目的互动较少。裹蒸粽作为肇庆的传统美食,其文化价值和制作过程未能在骑楼街得到有效展示,许多游客只能通过品尝而无法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骑楼街的日常运营中未能形成持续的文化体验项目。

总的来看,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在骑楼街文旅规划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非遗项目的展示形式多为静态展示或偶发活动,未能形成常态化、互动性强的旅游体验。这种现状限制了非遗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潜力,也未能充分挖掘骑楼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

2.3 非遗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体验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建模等现代技术,非遗文化可以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增强了文化的传播效果和游客的参与感。将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让游客通过数字化手段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

在骑楼街的文旅融合中,非遗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进入”端砚制作工坊,观摩工匠的雕刻、打磨过程,甚至模拟使用工具进行操作,体验端砚制作技艺的复杂性与艺术性。AR技术则可以与骑楼街的建筑相结合,游客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扫描建筑或路牌,实时获取与非遗项目相关的信息,例如裹蒸粽的制作过程、文化背景等,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体验。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非遗项目的互动体验设计提供支持。例如,利用互动屏幕、投影技术或手机应用,游客可以参与虚拟的非遗技艺展示,如选择不同的端砚石材、设计雕刻纹样等,从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基于互动的文化体验,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游客,还能有效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记录非遗技艺的全过程,可以为非遗的长期保存和后续研究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其保护与推广的重要手段。

2.4 非遗与骑楼街融合的文化意义

将非遗文化与骑楼街的历史价值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骑楼街的文化体验,也有助于促进非遗项目的现代化传播与传承。通过将非遗融入骑楼街的日常旅游体验,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还能通过互动体验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通过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肇庆市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在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3. 骑楼街文旅规划的优化建议与未来展望

3.1 文旅规划中的非遗数字化融合路径

在当前的文旅发展中,数字化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为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肇庆市骑楼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如果能够有效融合非遗与数字化技术,将为其文旅规划带来更多创新路径和发展机遇。以下是几条值得探索的融合路径:

3.1.1. 建立数字化非遗展示平台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如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可以为骑楼街引入数字化非遗展示体验。例如,游客可以通过AR扫描骑楼街的建筑物或装饰物,立即获得与该地相关的非遗文化内容,了解端砚的制作过程,裹蒸粽的文化背景或广宁竹编的制作技巧。VR技术可以重现历史情景,游客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参观”古代的骑楼街或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3.1.2. 创建互动性非遗体验馆为丰富骑楼街的文化旅游内容,可以在街区内设置专门的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自动手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体验广宁竹编、端砚雕刻或裹蒸粽包裹的技艺。通过数字技术支持的互动屏幕、虚拟操作设备,游客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或工艺,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互动性体验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还能有效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3.2 非遗数字化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文旅开发中的一个常见矛盾是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冲突。骑楼街的文旅规划应以文化保护为核心,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历史文化价值的流失。在非遗与骑楼街的融合中,应保持文化内容的真实性与历史完整性,避免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包装。例如,端砚的展示和体验应当忠实于传统工艺的技艺,而不是为了迎合商业利益而过度简化或娱乐化。为了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规划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旅游项目设计,确保游客能够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与技艺传承。例如,骑楼街的商铺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特色手工作坊,不仅向游客展示非遗技艺的精髓,还可以通过体验活动为文化传承提供更多支持。

3.3 骑楼街未来文旅发展的方向与展望

3.3.1. 骑楼街作为文旅融合典范的可能性肇庆市骑楼街与非遗文化结合的文旅规划,不仅为肇庆市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新方向,也可以成为中国其他历史街区文旅发展的典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可持续的文旅模式,肇庆骑楼街有望成为岭南文化与非遗数字化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其他历史街区可以借鉴肇庆市骑楼街的经验,在保持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文旅产品和体验。

3.3.2. 提升文旅产业链条的创新与整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文旅产业链条的创新与整合,通过文化、商业、科技等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体验、文创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例如,非遗项目可以与当地的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业结合,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服务,提升游客在骑楼街的整体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蒙子伟,李绪洪.肇庆城区骑楼街的现状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3,(07):32-33.

[2]李自更.肇庆骑楼街经济发展的兴衰及其原因[J].史志学刊,2017,(04):48-58.DOI:10.13514/j.cnki.cn14-1186/k.2017.04.008.

[3]甘静,钟志平,张庆禧,等.城市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以赣州阳明路骑楼街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4,31(03):73-75.

[4]段祥贵.空间体验:在城市记忆中重塑场所精神——以梧州骑楼街道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3,33(05):34-41.

[5]侯夏娜,赖文波,陈可豫.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街区场景体验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3,20(19):64-67.DOI:10.19892/j.cnki.csjz.2023.19.15.

[6]刘志娴.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业态保护与活化——以阳江老城区太傅路骑楼街为例[J].居舍,2024,(18):94-97+121.

[7]王量量,杨燕卿,韩洁.基于建筑类型学的闽粤侨乡地区集市广场类型墟市分析[J].城市建筑,2021,18(25):42-48.DOI:10.19892/j.cnki.csjz.2021.25.08.

[8]张渝,万艳华.人文关怀理念下贵港骑楼街区更新问题与策略[J].城市建筑,2022,19(15):57-62.DOI:10.19892/j.cnki.csjz.2022.15.13.

[9]张杰,蔡宇超.骑楼遗风,活化街区:闽南城镇文物骑楼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探索[J].人类居住,2023,(01):14-17.

[10]张杰,浦玥瑶,曹叶晨.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立新前进民国骑楼街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23,47(06):123-124.

本文系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科研项目课题《交互设计在传播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激活文化活力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4KJQN-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