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生态空间韧性调控规律
程然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城市边缘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最集中的区域,其生态空间韧性对维持区域碳汇功能和国土空间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2000—2025年遥感影像解译、InVEST模型碳储量核算及空间计量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转型对碳汇功能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生态用地破碎化指数超过0.35的临界阈值时,碳汇能力将呈现断崖式下降;而林地连片化布局可同步提升碳汇能力15%并增强灾害恢复效率20%。基于此,研究提出以“碳汇红线划定—智能动态监测—社区共治机制”为核心的三维调控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对缓解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边缘区成为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空间保护的“主战场”。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00—202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边缘区年均建设用地扩张速率达3.2%,导致生态用地占比从45%锐减至32%,直接造成年均12.3万吨碳汇损失。这种土地利用转型不仅削弱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还加剧了洪涝灾害风险——燕山南麓生态敏感区的灾害恢复周期因此延长了20%。尽管2023年《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将碳汇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或单因素分析,未能系统揭示土地利用转型、碳汇功能与生态韧性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为此,本研究聚焦三个核心科学问题:一是土地利用转型如何通过空间异质性影响碳汇功能?二是生态韧性调控是否存在可量化的临界阈值?三是如何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低碳国土空间开发模式?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涵盖北京、天津及河北1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分析框架。数据基础包括: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2000—2025年,30米分辨率)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涵盖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等七大类;基于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核算结果,结合林业部门单株碳汇项目参数(乔木年均碳汇量0.8—1.2吨/株);社会经济驱动数据则来源于统计年鉴,包括人口密度、GDP增长率及二三产业占比等指标。
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空间异质性分析揭示生态破碎化热点区域。通过计算Moran’sI指数发现,燕山太行山交界带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P<0.01),成为生态脆弱性高值区。同时,构建“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三维韧性评估模型,其中暴露度指标侧重建设用地扩张速率与灾害频率,敏感性指标涵盖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适应能力则通过生态廊道密度与社区参与度量化。进一步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解析碳汇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规律,发现平原区碳汇损失72%源于耕地占用,而山区85%的碳汇衰减由林地破碎化导致。
三、边缘区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2000—2025年间京津冀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型呈现显著空间分异特征。燕山南麓生态敏感区因采矿与旅游开发导致林地破碎化指数达0.41(超过阈值0.35),碳汇能力下降38%;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域碳储量提升8.5%,林地集聚度每增加0.2个单位,洪涝灾害恢复效率可提升20%。这种非线性关系表明,生态空间韧性存在明确的调控临界点——当破碎化指数突破阈值时,碳汇功能将进入不可逆衰减阶段。
研究进一步揭示土地利用转型中经济与生态的复杂权衡关系。高密度开发区(如北京通州副中心)虽实现GDP年增长12%,但导致区域碳汇总量损失40%。然而,通过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应用可部分抵消这种负面影响。例如,湖南君山区通过恢复芦苇湿地,在提升碳汇量23%的同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40%;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设的“绿廊系统”串联五大生态斑块,使碳汇能力提升15%,夏季热岛强度降低2℃。社区参与模式亦展现显著效益,贵州单株碳汇项目将林木碳汇收益直补农户(5元/株·年),使参与村庄的生态用地流失速率降低60%,形成“保护—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四、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三方面调控策略:
其一,实施碳汇导向的空间刚性管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碳汇保护红线”,对NDVI>0.6的连片林地、湿地实施绝对保护,禁止建设用地侵占;在生态敏感区设置“有条件开发带”,允许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如帐篷营地),但严禁永久性建筑。通过空间置换优化,将高碳汇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而低效工业用地则通过生态修复转化为碳汇增量空间。
其二,构建技术赋能的智慧治理体系。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网络,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精度达90%)实时追踪碳汇量变化;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具,如腾讯AILab开发的“城市碳汇模拟器”,可预测不同规划情景下的碳汇损益。同时,推广区块链技术用于碳汇数据存证,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透明性与公信力。
其三,创新市场化激励机制。借鉴湖北“碳汇金融”模式,允许企业购买生态修复区碳汇指标(50—80元/吨)抵消排放配额,推动碳汇交易市场化;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将北京对张家口生态涵养区的年补偿额度从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并通过碳汇绩效审计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多尺度分析揭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空间韧性调控的内在规律:生态用地破碎化阈值(0.35)的识别为空间规划提供了量化依据,而林地连片化与社区共治模式则证明了“自然—社会”系统协同增效的可能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两个方向:一是生物材料(如菌丝体)在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潜力,二是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事件对韧性调控的长期影响。政策层面建议参考新疆“碳汇能力提升方案”,将碳汇指标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同时借鉴格林纳达“气候韧性债券”经验,探索生态修复专项债发行机制。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与公众参与的深度融合,方能实现城镇化进程与生态安全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韩炜,蔡建明,赵一夫.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机制及路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0):1730-1745.
[2]田健,黄晶涛,曾穗平.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以铜陵东湖地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02):92-97.
[3]王娜,张年国,王阳,等.基于三生融合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以沈阳市西北绿楔为例[J].城市规划,2016,40(S1):116-120.
[4]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研究及规划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2,28(06):118-121.
[6]叶林,邢忠,颜文涛.生态导向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06):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