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

罗祎

镇康县木场中学 677706

摘要:本研究聚焦初中美术欣赏课,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旨在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不足,结合兴趣理论与教学实践,提出多样化创新策略,包括情境创设、多媒体运用、小组合作、故事引入等,并进行教学实验验证其有效性。结果显示,基于兴趣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审美能力,为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兴趣导向

引言

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感知和文化理解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往往面临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等问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不仅能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助于培养其终身的艺术爱好和审美追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基于学生兴趣导向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许多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和作品信息,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1]。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只是简单介绍梵高的坎坷经历以及这幅画的色彩运用,学生无法深入体会画家通过色彩和笔触所表达的热烈情感。

(二)学生兴趣缺乏

由于教学方法的枯燥,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将其视为一门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参与讨论和互动的意愿不强。据调查,超过60%的初中生认为美术欣赏课无聊,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在美术基础、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例如,对于有一定美术基础且对绘画感兴趣的学生,简单的作品介绍无法满足他们深入学习的渴望;而对于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过于专业和复杂的讲解又让他们感到困惑和畏惧,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导向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理论基础

(一)兴趣的内涵与作用

兴趣是个体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美术欣赏课中,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观察作品、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知识的情境性。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作品的互动和与同伴的交流,自主建构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审美认知。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构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如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不同智能。如通过引导学生为美术作品配乐来调动音乐智能,通过小组合作欣赏和讨论来发展人际交往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三、基于兴趣导向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一)情境创设法

教师根据美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模拟艺术展览、历史场景、生活情境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魅力。例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布置教室,营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扮演艺术家、贵族等角色,在情境中欣赏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多媒体融合法

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例如,在欣赏敦煌壁画时,通过播放精美的敦煌壁画视频,展示壁画的细节和色彩,同时配以生动的讲解和悠扬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探究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欣赏和讨论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欣赏印象派作品时,各小组围绕“印象派的色彩特点和艺术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作品。

(四)故事引入法

结合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传说或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教师先讲述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的神秘故事和背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去欣赏作品,探究蒙娜丽莎微笑的奥秘。

四、教学实验与效果分析

(一)实验设计

选取两个初中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为期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基于兴趣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美术兴趣问卷调查、课堂参与度观察以及审美能力测试,以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程度数据,包括喜欢程度、学习主动性等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如发言次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通过审美能力测试题评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和评价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兴趣程度、课堂参与度和审美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兴趣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了情境创设、多媒体融合、小组合作探究、故事引入等多种教学策略,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这些创新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审美能力,为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然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结合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让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喜爱并受益终身的课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些创新方法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以及如何在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推广应用,以推动初中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三).湖北省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2024:4.DOI:10.26914/c.cnkihy.2024.010119.

[2]王芳.浅谈创新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2020,(4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