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
赵喜洋 周清扬
1.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市,430023 2.武汉英中高级中学,湖北武汉市,430030。
摘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仍存在覆盖面不广、可获得性不足等短板,农村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供给不充分、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瓶颈。本文运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数字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数字化与农村公共服务互动发展,形成了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聚合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等政策建议,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实证研究
引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仍存在明显短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既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成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突出掣肘。
一、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现状
在普惠金融数字化推动农民增收方面,2020年末,全国共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30.8万个,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917元增长至2020年的17131元,年均增速达10.8%,高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农户贷款余额达8.4万亿元,同比增长9.1%;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农业保险深入田间地头,2021年,农业保险为1.87亿农户、8.04亿亩耕地提供了风险保障。金融科技赋能下的数字普惠金融加速向农村延伸,“惠农e贷”“农e贷”“云农场”等金融服务产品大大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以蚂蚁集团“网商银行”为例,其依托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客服等金融科技手段,为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户、小微商户发放贷款2153亿元,有力助推了农村地区创业创新和就业增收。
在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推动农民生活改善方面,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持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领域投入,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2012-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从720元增至2022元,年均增速13.76%;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696元增至1928元,年均增速13.59%。2020年,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4.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16.3和3.4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医疗保险病种范围扩大到25种,政府支付保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80元提高到280元。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向村级延伸,覆盖面已达98.6%。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2020年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61.2%,比2017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惠农利农政策的持续发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数字普惠金融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公共服务支出强度对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
模型设定为:
其中,被解释变量incomeit和conit分别表示第i省份第t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对数,用以衡量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核心解释变量fintech_index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用以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pub_spendit表示第i省份第t年的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以此衡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Xit为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人口抚养比、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和教育水平等。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和蚂蚁集团共同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指标,该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全面刻画了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公共服务支出强度则以各地区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占比来衡量。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36%。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拓宽农民融资渠道、为农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与农民生活质量正相关。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0.48%。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4G/5G网络覆盖率。在此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积极探索“银行+通信运营商”“金融+农业”等跨界合作模式,打造适应“三农”需求特点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1]。
(二)强化农村数字金融风险防范,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健性
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数据采集难、风险定价难等痛点难点,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涉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农村地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使用机制,着力破解农户信用评估和贷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规范引导农村资本市场发展,防范化解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等风险隐患[2-3]。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农民创业这一中介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这一中介效应,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嵩,谷承应,斯晓夫,等.县域创业活动,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23, 58(3):40-58.
[2] 王亚华,宦梅丽.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集体行动与农村公共治理[J].广东社会科学, 2023(2):15-26.
[3] 苏德,薛寒,刘鸣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测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 43(6):110-120.
作者简介:赵喜洋1(1980.9— ),男,汉族,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湖北麻城人,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区域经济
周清扬2(2005.12-),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武汉英中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对数学模型研究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