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宋欢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223900
物理学科的发展始终依赖于跨学科思维——从伽利略用数学方法描述落体运动,到现代物理学与生物学结合诞生“生物物理学”,学科融合是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任务,而这些素养的培育无法仅靠单一学科完成。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拼接”,而是通过“问题情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有机整合。基于此,探索初中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融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一)深化知识理解
通过跨学科关联揭示物理知识的本质。例如,结合数学“一次函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 s-t 图像”,学生能从“代数”和“几何”双重角度理解“速度不变”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公式。
(二)提升应用能力
真实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例如,“设计简易净水器”不仅要掌握物理中的“过滤”原理,还要了解生物中的“活性炭吸附作用”,以及化学中的“物质溶解性”,这种融合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培养科学思维
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可以互补。物理的“实验验证”、数学的“逻辑推理”、生物的“系统分析”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思维方式。例如,分析“杠杆平衡条件”时,既用物理实验收集数据,又用数学方法归纳规律,还通过语文表达阐述结论,思维的严谨性与表达力同步提升。
4.激发学习兴趣:学科融合打破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感。当学生发现“物理中的回声现象与语文课文《三峡》空谷传响’的描述相通”时,会产生“知识互联”的惊喜感,从而主动探索更多关联点。
二、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现存问(一)知识教学碎片化,缺乏关联建构
教师按“章节”组织教学,将物理知识分割成独立模块,忽视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学“密度”时,仅让学生记住 μΔ=m/V′′ 的公式并进行计算,不引导学生用数学“比值”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物质的特性),也不关联化学中“物质的鉴别”(用密度区分不同金属),导致学生将密度视为“孤立的计算工具”,而非“描述物质的重要属性”。
(二)方法应用单一化,缺乏思维互补
物理教学过度依赖“实验+公式”的单一方法,排斥其他学科的思维工具。例如,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仅通过实验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不指导学生用数学坐标图呈现三者关系,也不鼓励用语文“思维导图”梳理规律,学生难以形成“实验验证—数学表达—逻辑梳理”的综合思维。
三、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策略(一)物理与数学融合:强化定量分析,深化概念
数学是物理的“语言”,两者的融合重点在于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规律、用物理意义解读数学关系。结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可从三个层面推进:
1.用数学符号与公式表达物理概念。
八年级“速度”教学,用数学“比值”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发现“相同时间内路程不同”“相同路程时间不同”。引入“比
值”(路程/时间)描述运动快慢,理解 ⋯v=s/t,⋅ 不仅是计算式,更是“比较运动快慢的科学方法”。用数学“控
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控制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控制路程相同比较时间),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探究中的作用。2.用图像与图表分析物理规律。
例如:九年级“欧姆定律”教学,用数学坐标系绘制“电流与电压关系图”,通过图像理解“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实验收集数据:测量不同电压下电阻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数学处理:以电压为横轴、电流为纵轴绘制图像,观察“过原点的直线”特征。物理解读:直线斜率表示 "1/R′′ ,斜率不变说明电阻不变,帮助学生从“图像”和“公式”两方面理解欧姆定律。
.用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例如:八年级“光的反射”教学,用几何“角的关系”理解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训练: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标注入射角和反射角。几何应用:计算“镜面转动θ角时,反射光线转动 2θ角”,用几何推理验证结论。设计“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装置(如潜望镜),用几何知识确定平面镜的摆放角度。
(二)物理与生物、化学融合:建立自然联系,理解科学本质
物理、生物、化学同属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物质及其运动)和方法(实验、观察)具有共通性,融合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自然系统观”。例如:八年级“声现象”与生物“听觉的形成”融合。声音的传播(物理)与听觉器官的工作原理(生物)。物理层面:用实验演示“声音通过空气、固体传播”,理解“声波是振动的传播”。生物层面: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转化为神经信号”。综合探究:讨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听力下降的原因”(物理:噪声的振动损伤鼓膜;生物:听觉细胞疲劳),提出“保护听力”的建议。
四、结语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本质是打破学科壁垒,让物理知识从“课本中的公式”变为“生活中的工具”,从“孤立的知识点”变为“关联的知识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能培养“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在实施过程中,需避免两种极端:一是“重形式轻本质”,将融合沦为“知识的简单叠加”;二是“脱离物理核心”,让跨学科活动偏离物理教学目标。正确的路径应是“以物理知识为锚点,以真实问题为线索,以多学科知识为工具”,让融合自然发生。
参考文献:
[1]于建丽.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读写算,2025,(16):166-168.
[2]任国宝.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教学 践探究[J].求知导刊,2024,(04):29-31.
[3]陈海涛.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教 实践[J].物理通报,2024,(02):51-53.
[4]丁花.学科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9):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