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李玉峰

宁夏青铜峡市第一中学 宁夏吴忠 751600

实效化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多元实践、自主反思与总结中发展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支架式教学法的作用,合理利用其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一、依托前导性任务支架,为知识衔接搭建稳固桥梁

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知识衔接桥梁,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课前阶段,教师主动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梳理新旧知识,搭建前导性任务支架,不仅可以增强化学教学的连贯性与逻辑性,还可以让学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类比迁移,切实提升思维品质,为后续教学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1]。

以 “ 有机化合物” 这一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设置前导性任务支架,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单元知识。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布置思维导图的绘制任务,让学生以有机化合物为核心主题,以烃(甲烷、乙烯、苯)、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同分异构现象、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等为分支,绘制思维导图,系统梳理有机化合物相关知识。在思维导图绘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与有机化合物相关的生活实例填写在思维导图中,如厨房中料酒含有的乙醇、食醋含有的乙酸,以及常见燃料天然气中的甲烷。这样,学生可以构建前导性学习支架,充分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后续有关 “ 有机化合物” 的深层次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烃的结构与性质、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特征、有机反应类型等知识基础上,探究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联、同分异构现象的判断方法、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乙醇作燃料、乙酸用于食品调味),发现有机化合物世界的规律与魅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前导性任务支架引导下,结合生活经验(如区分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方法、辨别真假白酒的简单技巧),进行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类比迁移,进而助力单元整体教学有序开展。

二、借助问题链支架,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成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主题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适合的问题链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化学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散思维,逐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2]。

以 “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为例,教师用数字化技术创设情境:实验室需配制 500mL0.1mol/LNaCl 溶液,如何设计步骤使浓度误差最小?随后抛出问题:能否构建实验操作与浓度误差的数量关系?误差控制在 ±0.2% 需满足什么条件?激发探究兴趣,引导抽象化学计算模型。学生用公式( )表达关系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忽略纯度误差,设称量 ΔNaCl 质量为 m 、定容体积为 V,能否用 m 和 V 表示浓度相对误差?引导构建误差分析模型。学生列出关系式后,教师引导为 m(2.8g-3.1g ,理论 2.925g )、V( 499mL-501mL )赋值,用数字化软件模拟浓度变化,提问: m 和 v 控制在什么范围误差最低?称量用生锈砝码、定容俯视会影响误差规律吗?引导猜想总结。

教师再引导结合数字化实验数据(如电导率换算浓度)推理验证。验证后追问:误差允许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溶质换为易潮解的 NaOH,原误差模型是否适用?培养变式思维。最后提出拓展问题:能否解决初始配制问题?该实验还可用于哪些场景(如生理盐水配制)?通过构建问题支架,不仅可以将化学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和科研中,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价值,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凭借评价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反思与总结

评价支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有意识地搭建评价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精准认知自身化学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未来学习目标与方向,而且可以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落实,逐步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以“ 化学平衡” 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制作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主反思与总结,找到适合的化学学习方法,明确未来学习目标。在新知识讲解环节,教师要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理解情况,比如能否用规范的化学用语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能否准确解释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原理,是否能结合具体反应实例说明平衡常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重点观察小组讨论情况以及问题提出的可行性与新颖性。例如,在 “ 探究浓度对 Fe3+ 与 SCN⁻ 平衡体系颜色变化影响” 的实验探究中,观察小组是否能围绕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变量控制方案。在问题解决方面,教师要重点考察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直观了解自身在化学平衡这一知识点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学习策略调整。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有关 “ 化学平衡 ” 学习的反思日记,让学生在撰写反思日记过程中深入剖析自身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学习计划,逐步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合理设置前导性任务支架、问题链支架以及评价支架,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让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有效实现化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丁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J]. 高考,2022(32):144-146.

[2] 祁燕燕 . 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路径探析 [J]. 试题 与研究 ,2022(3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