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陶行知思想,探索培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新路径

作者

吴建春

福建省上杭县特殊教育学校 364200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邃而广远,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学习和生活挑战,因此,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培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案例分析、实践经验分享等方式,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共同推动特殊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理念 培智学校 教育教学

培智学校教育应遵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他倡导的理念,人们把它概括为八字教育(即爱、德、实、行、活、真、创、新),对现实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结合实际,下面谈谈个人的见解和实践体会。

一、“八字”引领培智教育:真谛感悟与实践探索

在培智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了陶行知先生“爱、德、实、行、活、真、创、新”八字教育理念的真谛,这些理念如同灯塔,照亮了我们特教事业的前行之路。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投身教育事业,这启示我们特教老师要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大爱无疆。在培智教育中,我们更是要将这份爱化作耐心、细心和恒心,用爱去温暖每一个特殊的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石。我们要求学生从小建立人格长城,筑起人格防线,同时注重公德和私德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以高尚的师德立身从教,以身作则,培养出具有一定道德素养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爱他人。

“实”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实事求是的教育。在培智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加强生活能力培养及融合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行”是教育的实践环节。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在培智教育中,我们注重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体验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活”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教育应随着生命生长规律、时代发展、生活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充实。在培智教育中,我们根据培智生不同学段的身体素质和心智水平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下成长进步。

“真”是教育的追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创”是教育的动力。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培智教育中,我们欣赏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激励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让他们在创造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

“新”是教育的未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自新、常新、全新”教育理念,倡导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2]在培智教育中,我们教师要自觉充电、更新知识,用新的思维和视野来教育培养学生。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为培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生为中心,以学为导向

在培智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根本原则。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进行训练,这是提高他们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础。

(一)科学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

1.设置个性化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我们应精心设置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取得进步。

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从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教学。例如,小张同学在手眼协调方面存在困难,我们为他设计穿衣课程。从认识衣物的不同部分开始,到如何正确地穿上衣服、系好扣子,每一步都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示范。对于能力稍强的学生,我们可以开展更复杂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简单的烹饪技能。以小李同学为例,他对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缺乏实际的烹饪经验。于是,我们可以为他创设一个家庭厨房场景,配备真实的烹饪工具和食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注重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融入劳动教育

培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助力智力障碍学生掌握一系列基本的生活常识,培养他们具备独立生存的基础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融入并适应社会生活。劳动教育作为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系统而实用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们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照顾自己,提升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够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在培智学校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有效性。在教材选择上,学校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环境的理念。以人教版培智教材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快乐生活》系列教材为例,这些教材打破了传统学科制的束缚,构建了一个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紧密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需求,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操作,特别强调了中度智障学生回归社会主流所必需的生活实用技能以及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能力培养。

具体来说,在教授购物技能时,教师们可以在学校内精心模拟一个超市购物场景,配备货架、商品、收银台等设施,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等角色,亲身体验从挑选商品到结账付款的完整购物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购物这一基本技能。

2.分层教学与个别指导

在教学方法上,分层教学与个别指导成为了培智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得到锻炼和提升。然而,培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1.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培智学生的障碍程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给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教师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2.家庭与社会支持不足。部分家庭由于经济、观念等原因,无法给予培智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配合。同时,社会上对培智学生的接纳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影响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和融入。

(二)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促进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和家校互动活动,提高家长对培智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同时,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培智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智学校要遵循陶行知教育理念,要真爱学生,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克服面临的挑战。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支持等方面,努力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崔秀波. 实施润泽教育,引领教师发展[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02).

2.吕晓丽.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几个关键词[J]. 生活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