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困境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作者

黄永红

德庆县永丰中学 526636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根据近些年多方调研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他们的成长状况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定型的重要阶段,而德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而言,缺乏父母的日常陪伴和情感关怀,使他们在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传统德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其成长需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资源不足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缺失,使留守儿童的德育困境日益突出。如何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成为破解留守儿童德育困境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梳理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成因,并从协同育人的视角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农村教育改革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撑。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困境的表现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德育困境主要集中在道德认知偏差、行为习惯松散、情感需求缺失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方面。首先,他们在道德认知上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差,父母的长期缺席使其缺乏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价值引导,祖辈监护虽然能够提供生活照料,但往往因观念陈旧而无法给予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在面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时,常常表现出理解片面甚至判断失准的情况。其次,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普遍存在问题,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他们容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自由散漫、缺乏自律的行为模式,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集体活动中不守纪律,甚至容易出现早恋、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困境的成因

留守儿童德育困境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局限性和社会支持缺失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最主要的原因。父母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亲子关系淡漠,孩子缺乏父母言传身教的日常影响,家庭教育长期缺位。祖辈虽然承担起监护责任,但由于教育理念落后、文化水平有限,往往重视生活供养而忽视心理和价值观教育,甚至对孩子的行为缺乏科学的管教方式,从而导致德育的缺失。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在面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困境的过程中,单一的学校教育显然难以独立承担解决重任,必须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和价值引导场所,即便父母不能长期陪伴,仍应通过远程沟通、情感传递和教育责任的落实来发挥基础作用,重建亲子关系,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它承担着系统性、专业性的德育任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别发力并形成整体合力。在家庭层面,应重视亲子情感联系的重建,外出务工父母要主动利用电话、视频等信息化手段与子女保持高频互动,关注其学习和心理状况,形成远程陪伴机制。同时,社区和学校应共同对祖辈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指导与德育理念培训,帮助其提升教育能力和责任意识。在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创新德育内容和方式,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乡村实际和当代社会热点有机融入课堂,使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专业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辅导,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和调节情绪。

五、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措施

为了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配套的保障措施。首先是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专项政策,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师资培养与专业引领,应通过培训和进修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和心理辅导水平,使其能够更加专业地应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再次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利用,建立便捷高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实现父母、教师和社区三方的及时互动,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最后是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典型引领,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氛围,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增强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的意识,为协同育人提供强有力的社会环境保障。

结论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德育困境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仅凭学校的努力难以根本解决,必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德育困境表现与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并强调政策支持、师资培训、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等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德育环境,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积极价值观,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未来应在研究中进一步关注机制运行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探索更加多样化和精准化的协同模式,以推动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长远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华 .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J]. 中国德育 ,2022(06):58-62.

[2] 李芳 . 家校社协同机制下留守儿童教育路径探讨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 2023(04):71-75.

[3] 王伟 .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J]. 中学教育参考 , 2023(09):64-68.姓名:黄永红 出生:1985 年 2 月 籍贯: 广东德庆 性别 :男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农村初中德育 邮编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