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
罗书红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第三中学 343700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初中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际,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优化策略。通过丰富音乐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下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学实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音乐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探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丰富拓展音乐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下,初中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至关重要。在继承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精华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积极丰富拓展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本土民族音乐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纳入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包容性,并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开设合唱、器乐演奏、音乐剧表演等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力[1]。教师还可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之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教学歌曲《牧歌》时,教师可引入语文学科知识,讲解歌词的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梁祝》时,教师可结合历史知识,讲述梁祝的爱情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音乐风格”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拓展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风格,如中国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美洲拉丁音乐等,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合唱、器乐演奏等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技能。而且教师还可以尝试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如在讲授中国民歌时,引入语文、历史等知识,分析歌词意境,讲述背后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作品,感悟作品情绪,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提升音乐审美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全面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音乐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灵活教学方法手段
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指引下,音乐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融入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立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学习,比如教师可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将音乐作品中的声部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辨不同声部的音色特点;利用视频资料,展现作曲家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悟音乐之美、提升音乐素养。例如,教师可开展音乐剧表演活动,分角色进行排练,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位学生的音乐素养[2]。以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西方音乐发展史掠影”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时期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和代表作品,例如讲授巴洛克时期音乐时,教师可以播放巴赫、亨德尔等作曲家的代表作,并通过视频展现当时的宫廷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社会背景。讲授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时,可以欣赏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引导学生感受崇尚理性的古典音乐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长爱好,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鼓励,对特长突出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体验中,提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共同成长。
三、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单一的分数评价已然不能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评价主体方面,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甚至可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参与评价,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氛围[3]。评价内容方面,要突出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考查,全面兼顾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审美体验、文化理解、创新实践等维度,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获得均衡发展。评价方式方面,要打破笔试独大的局面,采取听力测验、演唱展示、器乐演奏、即兴伴奏、小组合作、音乐剧表演等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现学习效果。评价反馈方面,教师要做好评价结果的解读与运用,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发现学生音乐学习的优势所在和有待改进之处,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提升措施。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围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加强评价反馈与运用,就能构建起科学系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结束语: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为初中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音乐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引导人文情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华.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取向[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5,(02):80-81.
[2]谢东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191-193.
[3]邵萍,周榆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理性回归[J].中国音乐教育,2024,(09):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