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视域里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的多维度策略透视

作者

方永斌

峨山彝族自治县统计局大龙潭统计工作站 653200

摘要:​

本文围绕大数据视域下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优化展开研究,阐述大数据给基层统计工作带来的深刻变革,深入剖析当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管理、人员、制度多个维度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多维度策略​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深刻重塑了基层统计生态。一方面,多元海量数据拓宽数据来源,革新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数据质量把控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探索多维度优化策略,对提升统计服务效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决策意义重大。​

二、大数据为基层统计工作带来的变革​

2.1 数据来源多元化​

传统基层统计工作的数据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调查报表和普查等有限渠道。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基层统计数据的来源。社交媒体记录了用户的行为、观点和偏好,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各类物理数据,电商平台积累了丰富的交易信息。这些新的数据来源,极大地丰富了统计数据的种类和数量,使统计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获取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现象。​

2.2 数据处理高效化​

大数据技术通过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与传统统计方法相比,大数据技术显著缩短了数据处理周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复杂的大规模数据进行清洗和分析。这不仅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时效性,还使统计结果能够及时反映经济社会的最新变化,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支持。​

2.3 分析方法创新化​

借助大数据技术,基层统计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和简单的相关性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被广泛应用于统计分析中,这些算法能够挖掘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更深入、更精准的支持。例如,通过对海量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

三、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现存问题​

3.1 数据真实性问题​

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受任务压力或其他因素影响,存在虚报、瞒报数据的现象。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提供虚假的统计数据。此外,由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准确、数据采集过程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

3.2 数据准确性问题​

在基层统计工作中,数据采集环节的误差、数据录入错误以及统计方法不当等,都会导致数据准确性下降。在抽样调查中,样本选取不合理会使统计结果无法准确反映总体特征。数据录入过程中的疏忽,如数字错误、单位填写错误等,也会导致数据失真。​

3.3 数据及时性问题​

基层统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信息传递不畅、数据处理流程繁琐等问题,导致统计数据不能及时上报和发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统计数据的滞后会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统计工作的价值。​

3.4 数据一致性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标准和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导致同一指标在不同部门的统计结果不一致。以企业产值统计为例,不同部门对产值的计算方法和范围可能存在差异,使得数据缺乏可比性,给决策带来困扰。​

四、大数据视域下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的多维度策略​

4.1 技术维度​

4.1.1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采集质量​

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数据采集误差。在工业生产领域,在生产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可实时采集生产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网络爬虫技术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公开数据,丰富数据来源。但在使用网络爬虫技术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4.1.2 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数据检验和审核​

大数据检验技术能够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和纠错,提高数据质量。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规则库,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自动审核,能够及时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和错误信息。异常检测算法可识别统计数据中的异常波动,关联分析可发现数据之间的逻辑矛盾,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1.3 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数据存储和管理​

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对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打破了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构建基层统计数据中心,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为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持。​

4.2 管理维度​

4.2.1 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职责和流程,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将数据质量纳入基层统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统计人员提高数据质量。对数据采集、审核、报送等环节进行量化考核,对数据质量高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数据质量不达标的人员进行问责。

4.2.2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打破信息孤岛。不同部门在统计工作中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数据标准和统计口径,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在经济普查工作中,统计部门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共享企业登记信息、纳税信息等,提高普查数据的质量。

4.2.3 推进统计工作标准化建设​

制定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采集规范,确保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各类统计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统计范围等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加强对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4.3 人员维度​

4.3.1 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

定期组织基层统计人员参加大数据技术、统计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训内容涵盖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技术,统计法律法规,数据质量意识等方面。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大数据技术讲座,开展统计业务技能竞赛,激发统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3.2 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懂统计业务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层统计部门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统计队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通过内部培训、轮岗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批复合型统计人才,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4 制度维度​

4.4.1 完善统计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明确对虚报、瞒报、篡改统计数据等行为的处罚标准,依法打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建立统计违法失信企业公示制度,对违法企业进行曝光,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4.4.2 建立数据质量监督机制​

加强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数据质量检查制度。成立专门的数据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对基层统计数据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质量问题。拓宽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统计数据质量监督,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五、结语​

在大数据视域下,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管理、人员、制度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可靠的统计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平庆燕.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策略探析[J].中国电子商情,2024,(14):63-65.DOI:10.19584/j

[2]张成云.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24,(22):41-43.

[3]徐翠萍.大数据背景下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统计,2024,(04):61-63.DOI:10.1945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