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模态测评下低年级合唱游戏化的教学探索

作者

高玥娥

江苏省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正好与这一理念相契合。 [1] 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约 15-20 分钟),传统合唱教学的机械练唱与单一测评,易导致学生兴趣匮乏、参与度低。课标提出“探索多模态评价方式”“增强学习趣味性”,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本文以苏少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为依托,将 AI 多模态测评(音准分析、动作捕捉)与游戏化教学融合,聚焦“如何通过游戏化载体实现多维度测评,如何以测评数据优化游戏化教学”,旨在提升低年级合唱教学实效,为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一、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行动的现存问题

(一)硬件设施供给不足,掣肘合唱游戏化开

多模态测评依赖 AI 语音设备、高清摄像头等硬件,然多数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音乐教室仅配备基础音响,缺乏专业测评工具。教学苏少版第四单元《郊游》中《火车开啦》时,需通过 AI 捕捉学生“模拟火车鸣笛”的音高(歌曲前奏为高音区),若没有语音分析麦克风,教师只能靠听觉判断,无法精准定位“鸣笛音高偏差超过 50 音分”的学生,游戏中“火车是否准时出发”(以音准为标准)的判定失去客观性,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下降。部分学校虽有硬件,但设备老化问题突出,如摄像头分辨率低,无法清晰捕捉学生“开车动作”的协调性,多模态测评的“体态维度”形同虚设。从学情看,低年级学生对“视觉化反馈”(如屏幕显示音高曲线)兴趣浓厚,硬件缺失会让游戏化教学沦为“无测评支撑的热闹”,无法实现“以评促学”的目标。

(二)专业师资储备匮乏,影响多模态测评实施

多模态测评需教师掌握 AI 工具操作与游戏化设计能力,然当前低年级音乐教师多缺乏相关储备。一方面,AI 工具运用能力不足:教学苏少版第五单元《劳动乐》中《三只小猪》时,教师设计“小猪盖房合唱赛”(三组分别唱“草房”“木房”“砖房”声部),却因不会使用 AI 声部分析软件,无法判断“砖房声部与木房声部的配合度”,只能简单评价“声音是否整齐”,多模态测评的“协作维度”完全缺失。另一方面,游戏化设计能力薄弱:教学《小鞋匠》时,教师设计“缝鞋子”动作游戏,却仅关注“动作模仿”,未结合歌曲“哒哒哒”的节奏练习,AI 测评虽记录了动作频率,却无法关联合唱节奏,测评数据对教学改进无指导意义。低年级学生依赖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会让“多模态测评”沦为形式,游戏化教学也失去方向。

(三)游戏化模式应用浅层,削弱低年级合唱实效

当前部分教学存在“重形式、轻内核”的问题,游戏设计未紧扣合唱核心技能,导致教学实效不佳,也让多模态测评缺乏有效载体。比如教学《蒲公英》时,教师设计“吹蒲公英”游戏,仅让学生模仿“吹”的动作,未结合歌曲“风来了”部分的节奏变化(由慢变快),多模态测评的“节奏维度”无法实施,学生演唱时仍存在“节奏混乱”问题。低年级学生虽喜欢游戏,但若游戏不指向核心技能,会导致“玩过即忘”,既无法提升合唱能力,也让多模态测评失去“测评核心素养”的价值,削弱教学实效。

二、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行动的保障策略

(一)优化硬件资源配置,筑牢合唱游戏化教学根基

硬件配置需兼顾“实用性”与“经济性”,分层次满足需求。一方面,争取专项经费采购核心设备:优先配置 AI 语音分析麦克风(可连接教师平板,实时显示音准、节奏数据)、1-2 台高清摄像头(覆盖全班,捕捉动作与表情),并在音乐教室搭建简易投影系统(用于展示测评结果)。针对苏少版教材教学,可在教室安装2 个分布式麦克风(分别覆盖前后排),确保小组演唱数据精准采集;摄像头则固定在教室前方,避免视角盲区。另一方面,利用现有设备改造:将普通电脑与免费 AI 音乐软件(如“音乐 AI 助手”)结合,实现基础音准分析(如标注音高偏差值),降低投入成本。实践中需建立“硬件使用规范”,如麦克风每次课后消毒、摄像头定期调试,避免设备故障影响教学,确保硬件能持续服务于游戏化教学,筑牢实施根基。

(二)强化师资专项培育,提升多模态测评专业能力

师资培育需围绕“AI 工具”与“游戏设计”,构建“实操 + 研讨”的培训体系。首先,开展 AI 工具实操培训:邀请技术专家结合苏少版教材案例授课,如教学《火车开啦》时,如何用 AI 软件导入歌曲旋律、设置测评参数(如节奏偏差阈值 5% )、解读数据报告;培训后组织教师分组实操,每人需独立完成“学生演唱数据采集 -分析 - 反馈”全流程,确保掌握工具使用。其次,开展游戏化设计工作坊:以教材单元为单位,集体研讨“游戏与测评融合”方案,如《妈妈的歌》单元,研讨如何将“呼吸训练”融入“哄宝宝”游戏,如何设计“呼吸平稳度”的测评指标(如 AI 记录气息时长);研讨后安排教师实践,课后结合测评结果反思改进(如“呼吸测评达标率低,需简化游戏规则”)。此外,建立“师徒结对”机制,让经验教师指导新教师,定期开展“测评课例展示”,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确保教师能熟练运用多模态测评。

(三)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游戏化教学有序推进

管理机制需覆盖“计划 - 实施 - 评价”全流程,规范教学行为。首先,制定专项教学计划:要求教师结合苏少版教材,每单元设计1 个融合多模态测评的游戏化活动,明确活动目标(如《劳动乐》单元“声部配合准确率提升 10% ”)、测评维度(音准、协作、情感),报教研组审核,避免活动偏离教学重点。其次,建立教研研讨机制:每月开展 1 次专题研讨,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如《水族馆》游戏设计与测评结果),共同分析问题(如“测评数据与实际演唱不符,可能因麦克风距离过远”),提出改进策略。最后,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将“多模态测评数据应用情况”“学生参与度”纳入教师教学评价,避免教师仅追求游戏形式;同时,每学期末收集学生对游戏化教学的反馈(如“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通过完善机制,确保游戏化教学有序推进,多模态测评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

三、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行动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合唱游戏情境,激活多模态测评场景

沉浸式情境能让学生快速代入,同时为多模态测评提供自然场景。教学苏少版第四单元《郊游》中《火车开啦》时,结合“郊游”主题创设情境:教室地面贴火车轨道贴纸,墙面挂郊外风景图,播放火车鸣笛背景音;学生分为“司机”(1 人)与“乘客”(每组 4 人),“司机”需用高音演唱前奏(模拟鸣笛),“乘客”合唱主歌,演唱时需根据歌词节奏做“拍手”(“咔嚓咔嚓”)或“起身”(“火车开啦”)动作。多模态测评同步激活:AI 语音识别系统捕捉“司机”的音高偏差(如是否达到小字二组 C)与“乘客”的节奏匹配度(拍手与歌词节奏是否一致),摄像头记录学生的表情(如是否愉悦)与动作协调性;测评结果通过投影实时显示,如“司机音准达标!乘客节奏匹配度 80% ,继续加油”。实践中需注意情境简洁性,避免装饰过多分散注意力;同时确保测评与情境融合,如“鸣笛音准”自然融入“司机”角色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测评,而非刻意应对。

(二)创新互动式游戏活动设计,丰富多模态测评维度

互动式游戏能促进学生协作,同时拓展测评维度,需紧扣教材内容设计。以苏少版第五单元《劳动乐》中《三只小猪》为例,设计“小猪盖房合唱挑战赛”:3 组学生分别扮演“老大(草房)”“老二(木房)”“老三(砖房)”,“草房”组用轻柔音色演唱(表现草房脆弱),“木房”组用中等力度,“砖房”组用有力音色;演唱时每组需配合“盖房”动作(草房组“轻搭”,砖房组“用力砌”),若一组节奏偏差,其他两组需用“提示节奏”(如“嗒嗒”)帮忙纠正。多模态测评维度随之丰富:AI 声部分析工具测评“各声部音准”与“声部配合度”(如砖房与木房声部的音量平衡),互动传感器记录“小组提示次数”(反映协作主动性),教师结合摄像头捕捉的“表情”(如是否主动微笑提醒),形成“技能 - 协作 - 情感”三维结果。实践中需明确游戏规则,如“提示节奏需与歌曲节奏一致”,避免互动混乱;同时分组时兼顾学生能力,确保每组都有“节奏感强”的学生带动,让测评能全面反映协作素养。

(三)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构戏,深化多模态测评主体

低年级学生虽自主能力有限,但适当引导下的“构戏”能激发主动性,让测评更聚焦学生需求。教学苏少版第六单元《愉快的梦》中《蒲公英》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感知歌曲特点:“蒲公英飘的时候,动作是快还是慢?声音是轻还是响?”再提供“角色卡片”(如“风”“蒲公英种子”),让学生分组设计游戏。某组设计“蒲公英找家”游戏:“风”组用口风琴奏出旋律(模拟风声),“蒲公英”组演唱歌曲,根据旋律起伏做“慢飘”(旋律平缓)或“快飘”(旋律上扬)动作,找到“土壤区”(指定区域)后停止演唱。多模态测评在此过程中深化主体:AI 记录“蒲公英”组的音准与动作- 旋律匹配度,同时收集学生的“同伴互评”(如“他的慢飘动作很贴合旋律”),将“AI 数据 + 学生自评 + 互评”结合,形成多元测评主体。实践中教师需提供“构戏支架”,如提问“游戏里怎么知道唱得好?”引导学生关注测评维度;同时尊重创意,如允许学生用“转圈”代替“飘”,让测评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支持学生参与乐曲创作,拓展多模态测评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创作”以“简单改编”为主,既能提升创新能力,也能拓展测评内容。教学苏少版第七单元《“小鬼”当家》中《钉扣子》时,歌曲节奏简单(如“钉呀钉扣子,一针又一线”,节奏型为“XXX X XX”)。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家”主题,用“拍手”“跺脚”设计伴奏节奏(如将“一针又一线”改为“X X X”的跺脚节奏),并分组合唱改编后的歌曲。多模态测评内容随之拓展:AI 音乐分析工具测评“改编节奏与原曲的契合度”(如是否符合歌曲欢快情绪),记录学生的“创作参与度”(如是否主动提出节奏想法);同时测评“合唱时的声部配合”(伴奏与演唱的节奏一致性)。实践中通过创作支持,让多模态测评从“技能测评”延伸至“创新测评”,拓展测评深度与广度。

四、结语

本文以苏少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为实践载体,探索多模态测评与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的融合路径,明确二者融合能破解传统教学“趣不足、评单一”的困境,既提升学生合唱素养,也为音乐教学提供新范式。相信随着实践深化,多模态测评与游戏化教学将更精准服务于低年级合唱教学,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评促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丹 .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 [J]. 琴童 ,2024,(15):105- 107.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5 年度立项课题《多模态测评支持下低段合唱游戏化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wjk2025- 360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