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茶”到“共富茶”:茶业功能定位演变
胡卓烨 王高申 吴迪凝 周瑞琳 童银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磐安县茶产业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从“扶贫茶”到“共富茶”的功能定位演变过程。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年实践及共同富裕政策背景,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发现:磐安县通过“扶贫筑基—生态提质—红绿共富”三阶段迭代,破解了“经济增收”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形成“党建统领、梯度开发、时空协同”的山区发展范式。
关键词:红色动能;绿水青山;共同富裕;脱贫攻艰;磐安县
一、相关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
2005 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浙江提出,逐渐形成了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的三重跃迁。二十年来,“两山” 理念不断深化发展,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相关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下,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积极探索 “生态资源资本化 — 特色产业品牌化 — 利益分配共享化” 的改革路径。茶产业,因其独特的生态属性与深厚的文化基因,成为 “扩中提低” 的关键载体。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产业融合实现 “生态美” 与 “百姓富” 的双重目标,茶产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生态资源结合的典型,自然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依托。
二、从“扶贫茶”到“共富茶”:三阶段迭代演进
(一)扶贫优先期(2003-2015):“八八战略”驱动产业突围
2003 年,浙江省启动 “八八战略”,着重强调要发挥生态优势,磐安县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将茶叶产业确立为扶贫攻坚的核心产业,顺势开启 “万亩茶园” 计划。一方面,通过财政直补的有力举措,大力推动茶园规模化扩张,种植面积从 2005 年的 5 万亩一路增长至 2010 年的 8.2 万亩;与之相应的是显著的增收实效,2005 年时茶农人均增收便已突破 3000 元,并且持续带动当地贫困发生率稳步下降,到 2015 年已降至 8%。然而另一方面,前期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土壤退化,据 2012 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县竟有 35% 的茶园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这一严峻形势倒逼着磐安县的茶园产业必须向生态化转型,以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转型期(2016-2020):“两山”理念重构价值链
2015 年,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磅出台,磐安县紧跟政策步伐,迅速实施 “生态立茶” 战略,多管齐下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到 2020 年累计改造低效茶园达 2.3 万亩;有机认证面积占比也大幅提升,从 2015 年的 8% 一路跃升至 2020 年的 32%,与之相伴的是化肥使用量显著下降,降幅高达 60%,茶园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在品牌塑造与价值提升方面同样成绩斐然,2018 年,“磐安云峰” 成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影响力急剧攀升,高端茶价格从原本的 200 元 / 公斤一路飞涨至 1200 元 / 公斤,市场竞争力大增。与此同时,整个茶产业综合产值成功突破 8 亿元大关,其中生态溢价贡献率高达 58%,“生态立茶” 战略成效卓著,为磐安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红绿融合期(2021至今):共同富裕导向的系统创新
2021 年,浙江踏上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磐安县顺势而为,全力推动茶产业 “三产融合” 发展,实现多维度突破。在组织模式上大胆革新,一方面建立起 “党建 + 合作社 + 生态茶园” 的联营体,全县有 87% 的行政村积极行动,纷纷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凝聚发展合力;另一方面创新推出 “四金模式”,让农户得以凭借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经营股金、碳汇补金等多种渠道实现收入的多维增长,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与此同时,在业态融合实践方面也成果丰硕,大力开展茶旅综合体建设,截至 2023 年,已成功建成 “玉山古茶场” 等 3 个 4A 级景区,凭借独特魅力吸引接待游客超 150 万人次,人气爆棚。
三、经验启示:山区产业共富的磐安范式
磐安县茶产业的功能迭代不仅是区域发展的个案实践,更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山区共富模式。
(一)党建统领下的制度创新:激活红色动能的底层逻辑
通过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构建 “红色联营体”,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资源分配、统合市场渠道,实现 “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数据显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覆盖的行政村,茶产业综合效益较分散经营时期提升 42%,凸显了党建引领在破解 “小农户与大市场” 矛盾中的关键作用。
(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重构山区比较优势
摒弃 “先破坏后治理” 的传统路径,以 “生态立茶” 战略重塑产业竞争力。通过建立《生态茶园建设规范》等制度,将生态保护纳入产业发展硬约束,实现 “生态投入 — 质量提升 — 价值溢价” 的良性循环。2020 年生态溢价对产业产值的贡献率达 58%,证明生态要素可转化为核心生产要素,为山区突破 “资源诅咒” 提供了新路径。
(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构建未来竞争优势
区块链溯源系统覆盖 60% 茶园,实现 “一饼一码” 质量管控,不仅提升产品信任度,更打通高端市场准入壁垒;茶旅融合中引入 AR 茶文化体验、智慧茶园管理系统,推动产业从 “卖产品” 向 “卖体验”“卖场景” 升级。
结语
从 “扶贫茶” 到 “共富茶” 的嬗变,本质上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的产业功能升级。磐安经验表明,山区发展无需依附传统要素优势,而是可以通过 “红色动能激活 — 生态价值再造 — 数字技术赋能” 的三维路径,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传统产业升级为共富载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这种 “党建统领、生态筑基、数字赋能” 的山区共富范式,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 让每一片绿叶都成为共同富裕的 “金叶子”,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顾文华,辛燕,李祥.三茶融合视角下浙江省磐安县古茶场文化小镇规划研究[J].福建茶叶,2025,47(02):1-4.
[2]习近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谈话实录[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3]国务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R]. 人民出版社, 2015.
[4]李强. 红色动能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5):12-19.
[5]浙江省统计局. 磐安县茶产业发展报告[R]. 2023.
作者简介:胡卓烨,女,本科,新闻学专业;王高申,男,本科,新闻学专业;吴迪凝,女,本科,新闻学专业;周瑞琳,女,本科,新闻学专业。
通讯作者:童银辉,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