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示范样本
张瑞东
秦皇岛市海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中央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秦皇岛市海港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理论宣讲新矩阵”“服务民生新生态”“文明培育新范式”三大创新路径,将文明实践融入基层治理末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港经验”。
一、打造理论宣讲新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
针对理论宣讲面宽、受众层次不同、理论需求各异的实际,海港区坚持用好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整合基层宣讲力量,打破传统宣讲“单向灌输”模式,构建“分众化、互动化、场景化”的立体传播体系。
1.分层宣讲:从学术殿堂到草根舞台
专家讲深度,面对机关干部组建了“区委理论宣讲团”“专家宣讲团”,用专业知识梳理思想脉络、用通俗语言阐释创新理论。先后邀请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柴勇、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迟莹等学者,深入社区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政治话语转化为人生哲理。群众讲温度,对面基层干部群众组建了“草根宣讲团”“巾帼宣讲团”“道德模范宣讲团”“文艺轻骑兵宣讲团”等队伍,以“社区变化”“个人奋斗”等小切口折射大主题。“草根宣讲团团长”退休老教师荆国舫自编讲稿,每年深入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军营宣讲党的政策理论达150余场。港务局退休老党员刘桂林结合自身经历从港口百年巨变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
2.形式创新:理论融入生活场景
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坚持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坚持青年化表达,成立“90后新时代宣讲团队”“红领巾宣讲队”用快板、诗歌、说唱等文艺形式传播政策,他们自编自导的《二十大精神七字歌》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万次。开展沉浸式教育,组织青少年参观档案馆、听老兵讲党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文化路街道的“红色故事会”累计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区检察院开展的“从我做起 拒绝烟卡”宣讲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和生动讲解,展示了“烟卡”游戏的种种危害,引导孩子们自觉抵御不良诱惑。2024年全区共开展宣讲3920场,覆盖13万人,理论知晓率提升至92%。
二、建立服务民生新生态,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
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立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所需所盼,以“阵地共建、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为抓手,推动文明实践从“活动”向“机制”升级。
1.阵地网络化,打造“15分钟服务圈”
坚持部门联动搭建文明实践阵地,统筹市场、商务、民政、工会等力量建立特色驿站集群,建成“秦快哥”外卖骑手驿站、劳动者驿站等86个点位,提供饮水、充电、就业咨询等40余项服务。人社局“就业服务驿站”让辖区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全方位、多元化就业服务,年内促成3200人就业。统筹辖区社会力量,构建商户参与机制,动员200家商户设立“文明实践微站点”,提供农产品代销、避雨歇脚等便民服务,形成“商居互助”生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居民“需求侧”与志愿服务“供给侧”的有效衔接,社区志愿服务与网格化管理形成有机联动、优势互补,成为海港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臂膀。
2.品牌项目化,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开展品牌活动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坚持“一站一特色,一所一品牌”,创新谋划特色服务项目,精准服务群众需求,一批服务民生、贴近生活的文明实践项目提升了城市文明的温度。人民里社区打造的“顺路雷锋”志愿服务品牌,让快递员兼任流动网格员,上报安全隐患、独居老人需求等线索1800余条。工人南里打造的“小候鸟驿站”品牌,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课后托管,解决“四点半难题”,惠及儿童1200名。区妇联发起的“爱心敲门”志愿行动,为行动不便老人代购药品、理发,服务超1.2万人次。
此外,海港区还积极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学校等资源,安排专项资金对“幸福来敲门”心理健康“连心桥”“回馈爱”残疾人常态帮扶、海检新媒体普法宣传等19个服务项目进行重点扶持。2024年,共培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19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2万场次,服务43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6%。
3.活动常态化,塑造城市流动风景线
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业务培训等,推动志愿服务实现服务常年、活动常、内容常新。出台《海港区志愿服务管理条例》《海港区文明积分兑换办法》等系列制度,明确志愿者权益、服务记录与积分兑换等事项,并将志愿服务纳入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年度评优指标。开发“海港区文明居民积分制”手机小程序,实现了志愿服务需求发布、时长记录、培训学习等一站式管理。整合组织部、团委、妇联等单位的300余支服务团队,成立“海港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形成了以区志愿联合会为龙头,镇(街)志愿服务站,村(居)志愿服务分站,单位志愿服务队为依托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针对群众不同需求,定期开展相应服务活动。如针对孤寡老人开展的“窗帘之约”志愿行动,为30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了贴心温暖的守护;“连心桥”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热线、“悄悄话”信箱、“春芽行动”、专业咨询室等形式,帮助200余名未成年人走出了成长困惑;“回馈爱”关心残障人士行动,使无数残障人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海港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场场有亮点的喜人局面,并培育出了“党义学雷锋服务队”“港城先锋·红色义工”“阳光义工协会”等300余支色团队和全国最美志愿者沈汝波等志愿个人。全区在“燕赵志愿云”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4.2万人,各类志愿团体1090支,累计服务时长达1459万小时。
三、创新文明培育新范式,破陋习、树新风、育新人
海港区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软基建”,以“倡树文明新风,破除旧俗陋习”为切入点,通过“制度约束+文化浸润”双轮驱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1.柔性治理:以评议促自觉
建立“一约两会”机制,修订村规民约,将“彩礼不超过5万元”“丧事简办”等纳入条款,红白理事会成员入户劝导,发放倡议书2.6万份。组织道德评议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文明家庭”等群众性评选,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6万户“、文明家庭”1206户“、好婆媳”500名。实施“文明积分制”,推动全民洗城、垃圾分类、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人心,群众参与率达85%。
2.全媒传播:新风尚入脑入心
线上普法,借助“海港融媒”“文明海港”“网信海港区”等新媒体平台,开辟移风易俗专栏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文明节俭、简约时尚、绿色婚俗新理念,制作“彩礼返还法律课”短视频,播放量破50万次。线下浸润,开展“咱村的那些事”村规民约讲述活动200余场;开通移风易俗宣讲直通车,组织“木兰有约”普法宣讲100余场;在万达广场等商圈展播文明婚俗公益广告,组织集体婚礼,30对新人签署“零彩礼”承诺书。2024年婚丧事宜节约开支超2000万元,文明家庭占比提升至35%。
海港区的实践表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主体多元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创,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二是服务精准化: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避免“一刀切”形式主义;三是机制长效化:将临时活动转化为制度设计,如“驿站+商户”可持续运营模式。
未来,海港区将进一步探索“数字赋能”,开发“文明实践云平台”,推动资源智能匹配,让文明之花开得更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