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调查研究必须力戒形式主义

作者

李超玲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阜阳行政学院)

摘要: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第一项就对“改进调查研究”作出要求,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关键词: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立项编号:FSK2024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打赢防范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表现及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在全面推进调查研究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切实改进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一)表现

1.执行中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常常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隐藏在严密的“规则化”体系之下。有的地方凡是上级领导有可能经过的路线,都事先走一遍;凡是上级领导有可能询问的问题,都事先演练一遍,精心安排。这样一来,上级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研,就算他看得再仔细,问得再具体,也不会露出马脚来。不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感受群众疾苦,而是走走套路、做做样子。边界迎送,层层陪同,走规定的路线、看示范的样板、听标准的汇报,使调查研究成为“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

2.公文中的“形式主义”。有的干部只调不研,停留于点上情况、表面现象,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只是浅尝辄止,简单作结论、匆忙下指示,研而不实。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上级不要求的一概不做,调查不主动、研究不深入,最终导致相关问题的材料收集得很齐全却无人问津,调研者把调研任务完成后简单汇报以交差了事,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3.迎检中的“形式主义”。由于个别领导制定计划和工作安排等缺乏深入思考和自主性,没有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去执行,上级安排任务就去做调查,没有安排就只字不提,把共性要求推而广之。为应付上级检查,个别地方过分注重形式,处处留痕,不仅整理成册,而且列目录、装成盒,把精力放在精包装、细加工和“迎检材料”美化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而对具体成效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二)危害

1.从表象看:“形式主义”增加了基层干部负担,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很多同志很反感形式主义,但又不得不搞形式主义;有些同志迫于压力,只能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还有些同志既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又是让别人身心俱疲应付形式主义的制造者。沉重的调研负担,撕裂、焦灼、内疚又无奈的内心挣扎,极大影响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也挫伤其参与调研的积极主动性。

2.往深层次挖:第一,诱发各方效仿。“形式主义”因其形式上“好看”,容易让人跟风“学习”。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却是身心俱疲,难以集中精力搞好重点难点工作,最终事倍功半。第二,触发硬性传导。一些部门尤其是基层干部对上级任务不满又无奈无助,只能硬着头皮分下去,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运转机制的帮凶,不仅催生了“被动形式主义”,而且还助长了形式主义。第三,引发连锁反应。“形式主义”常伪装成“正常程序”,占用基层工作人员的大量“内存”,使之无法集中“算力”运行其他办大事、实事的“程序”,只得以“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

二、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原因分析

“形式主义,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笔者梳理总结,发现“逼”“缺”“漏”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官僚主义“逼”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秉承官本位思想,以领导意志为中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升官”“保官”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上级意图”、头上“乌纱帽”做文章。反映在工作中,就是不深入调查研究,只靠听汇报、看材料批示、指导工作,进而催生过劳加班、“填表到深夜”的汇报总结、“假大空”的远景规划等。只要官僚主义存在,“形式主义”就有市场。

(二)本领不足“缺”乏应对能力。个别干部限于自身认知水平,对上级政策理解有偏差,对新模式、新方法了解不多、认知不够。对政策的字面意思、表面程序“依葫芦画瓢”,而不得精神要领,也难以与实际调研有效结合。想要改变却又限于认知不够、能力不足,想要创新却又苦于视野狭窄、本领不够,只得以“流程”为导向,按部就班、重程序、重材料,任由“形式主义”存在和不断蔓延。

(三)制度缺陷“漏”出约束缝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制度有些还不够健全,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那也不行。”调研形式过于单一,许多时候,调研报告的完美性和美观决定调研工作的成效,使得调查研究成为“表彰大会”,问题难题得不到真正解决。让人产生“工作干得好不如材料写得好”的错觉,助长了“形式主义”不良风气。干部选拔任用注重结果导向,文字政绩,材料景观更直观、也更吸引眼球。为了让领导满意,有些基层干部不得不开展一些形式化的工作以得到领导表扬。完善的机制是党员干部正常开展调查研究的前提,对于调查研究做得好的党员干部应有相应的激励。

三、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整治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新变种‘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必须要下大力气加以整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凝神聚焦、转变作风,切断形式主义的各种根源,及时纠正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破解思想根源。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是“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要系统学习、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补足精神之“钙”,构筑对抗“形式主义”的思想堤坝,从思想源头解决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问题。不断增强破除“形式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从宗旨观的角度站稳人民立场。调查研究要“借助民智”。破除“领导高明论”,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珍惜民力”,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三)从提能力的维度优化干部队伍。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把能力强、作风硬、有担当的年轻干部选入调查研究小组,以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来优化领导班子。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教育培训,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统一,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相结合,不断提升年轻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和实践指导。上级部门要把敢于聚焦真问题,善于解决“硬骨头”的年轻干部用上来,也要结合年轻干部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四)从体制机制维度保持持久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建立调查研究预警管理机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早教育、早预防、早警醒。将监督检查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群众点赞上,及时制止调查研究中的各类形式主义。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进行问责,实现“问责一个,惊醒一片”的效果。 让纪律规矩严起来,努力形成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的纪律检查和监督环境,促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杜绝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