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整合

作者

龚婷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第二完小 邮编:413524

摘要:音乐本身是言情达物的产物,从古至今,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了下来。新课标背景下,推动学生五育并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的重点。在音乐教学中,仅凭听,学生难以全面地感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律知识。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进一步助力学生解读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因此,笔者探究了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希望能够为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提质增效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法;整合应用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将音乐与身体动作联系在一起,将音乐的律动感与身体想要运动的欲望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连贯的音乐持续感,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新异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也能够让学生整体感知音乐的情感和力量,在上课伊始就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感官集中到音乐教学上,从而让音乐课堂提质增效成为切实的变化。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与小学音乐整合的优势分析

(一)沉浸式体验,关注情感表达

以往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主要集中在“听”和“唱”两方面,课堂模式具有局限性,既不新颖,也不活泼有趣,而且限制了学生自由施展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每当有一些律动感比较强的音乐出来,学生的身体会不自觉地扭动,进一步证实了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可实施性。这一教学法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拘束,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手脑眼心的配合,完整的感知音乐的律动,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

(二)重视身体展现,激发学生兴趣

体态律动教学法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有比较大的区别,在以往如果不是文艺汇演或者其他的舞台表演,日常课堂中教师是很难想到将身体动作与音乐律动有效结合的。这种方法对教师提出了综合性的考量。

体态律动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展现,让学生有切实的体验感,在通过身体表达并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形成了有机的融合,这种交流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的亲密友好。而且对于一些高音低音的变化,如果仅仅是日常唱歌感受还不是很明显,用身体展现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高低节奏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二、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整合应用

(一)兴趣为主,满足学习欲望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年纪,他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跟着旋律手舞足蹈。以往的音乐教学将学生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教师让学生重复地聆听音乐,讲解乐理知识并带着学生跟唱,通过模式化的流程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有极强的依赖性,假如音乐本身的趣味性不太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是很难感受到趣味的。而体态律动教学法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增加了解,拉近内心的距离。体态律动教学法,有效兼顾了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满足了学习欲望。

(二)启发想象,解读音乐作品

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有效解读。在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为音乐作品中也会出现比较多的元素,有一些元素是学生所不知道的,这时不论作品本身的律动有多强烈,假如学生不明白一组词或者一句歌词的含义,是无法整体感知音乐表达出的情感,在身体参与律动的过程中,也无法有效表达音乐所包裹的内涵。

例如歌曲《捉泥鳅》这首歌曲表达了雨后,孩子们迫切想要到田间地头捉泥鳅的情感,在一首简单的歌曲里,包含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趣,更深层次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首歌曲充满童趣,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唱歌组”和“律动组”,一组学生唱歌,另外一组学生在歌声的伴随中做动作。将这些孩童迫不及待捉泥鳅的感情蕴藏在其中,两组学生协调配合,在歌声的伴奏,动作的展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结束之后,两组学生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转换,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感悟音乐情感的同时,也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收获情谊。除此之外,教师更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在倾听这首歌曲作出相关律动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你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在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而且更能够基于音乐进行律动方面的拓展发挥。

(三)发散思维,优化教学模式

音乐作品中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有一些作品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也对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音乐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作品中出现的角色情境,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以往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年龄小,但是对生活和音乐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感悟,不同的成长发育背景,听到同样的音乐也都会产生各异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重点在于优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有效地融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基于动作从而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这首歌曲中,作者表达了对祖国土地流落异域的悲伤之情,所谓“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在上这堂音乐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澳门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解。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再来聆听歌曲,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感悟。引导学生思考,澳门是祖国母亲的孩子,当母亲失去了孩子,母亲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用动作该如何表示?孩子离开了母亲,又会有怎样的动作表示?结合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让学生在情感与动作相交融的过程中感悟音乐作品。

三、结语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突破,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动作与音乐律动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增进着学生对音乐作品蕴含情感的感受。这一方法也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思路。小学生们好动爱玩,他们的思维想象天马行空,同时又对周边的事物有着纯粹的情绪体验。体态律动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堂的整合应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师更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实践思考,不断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让课堂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欢.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整合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3,No.445(11):20-21.

[2] 杨帅.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中运用的有效策略——以阳泉市城区部分小学为例[J].大众文艺,2022,No.535(13):145-147.

[3] 崔华.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No.224(0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