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
李宜韩
信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责任感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网络技术迭代升级以及全球化浪潮冲击,部分大学生呈现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倾向:个体主义价值观蔓延、公共参与动力不足、道德判断模糊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规律,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变。具体而言,这一过程包含三个理论维度: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教育内容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回应青年学生现实关切;其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社会责任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其三,群众史观,倡导大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服务人民作为责任实践的根本指向。
(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涵与层次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多维结构体系,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递进层次:认知层强调对社会责任内涵、外延的理性把握;情感层体现为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意志层反映个体在面对价值冲突时坚守责任原则的坚定性;行为层则是将责任意识外化为具体实践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针对不同层次需求,设计差异化教育方案,如通过理论讲授夯实认知基础,借助情感体验增强价值认同,依托实践锻炼锤炼意志品质,最终实现责任行为的常态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一)现有成效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其一,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突破 12.7 万,课程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 90% 以上;其二,实践平台不断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覆盖超千万人次,形成“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品牌项目;其三,校园文化浸润作用凸显,红色校史剧、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年均举办超10 万场,构建起隐性教育场域。
(二)存在问题
尽管取得诸多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三重矛盾:其一,教育内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快速性之间的矛盾。其二,教学方法单一性与学生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传统“满堂灌”模式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批判性思维训练不足;其三,评价体系形式化与育人目标实质性之间的矛盾。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忽视行为表现评价,导致“知行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三)原因剖析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从外部环境看,市场经济功利逻辑、网络空间虚拟化、全球化价值观冲击等因素加剧了青年学生的价值困惑;从内部因素分析,教育者队伍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足、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制约了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机制
(一)价值引领机制
价值引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逻辑起点,其作用路径包含一条主线:理论武装路径。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构建四个正确认识的思维框架。
(二)认知转化机制
认知转化是实现责任认知向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解决“知而不信、信而不行”问题。具体策略包括:其一,批判性思维培养。开设“社会热点透视”选修课,组织学生围绕“躺平”“内卷”等现象展开辩论,引导其穿透现象看本质;其二,文化自信建构。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责任意识。
(三)实践养成机制
实践养成是检验社会责任感培养成效的根本标准,需构建“课堂 -校园 - 社会”三维实践体系:其一,“第二课堂”建设。推广“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模式,如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项目,让学生在田间地头理解“三农”问题;其二,制度保障创新。将社会责任表现纳入评优评奖、就业推荐体系,如清华大学设立“社会工作奖学金”,覆盖率达 30% ;其三,数字技术赋能。开发“责任行为大数据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实践轨迹,实施精准教育。
四、优化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需把握两个方向:其一,增设专题模块。针对数字时代特征,开设“网络伦理与责任”“全球治理中的青年角色”等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联合授课;其二,跨学科融合。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开发“社会责任素养”通识课程。
(二)教学方法革新
教学方法革新需突出两个转变:其一,从单向灌输转向参与式教育。开展“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学生提案连续三年获全国政协立案;其二,从线下教学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利用“雨课堂”“慕课”等平台,打造“思政金课”。华中科技大学“深度中国”课程线上选课人数突破10 万,成为现象级在线思政课。
(三)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协同育人需强化三个联动:其一,校内协同。建立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联席会议制度,如浙江大学“导师 +' ”模式,实现全员育人;其二,校地协同。与社区、企业共建“社会责任实践基地”,如复旦大学与浦东新区合作项目,年均为社区提供超万小时志愿服务;其三,国际协同。参与“一带一路”青年交流计划,如北京大学“未来领袖”国际营,培养青年全球责任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需打破“知行脱节”,构建价值引领、认知转化、实践养成的完整体系。未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需创新元宇宙课堂等教育形态;全球治理变革提出的责任要求,需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建议建立“国家 - 地方 - 高校”三级联动机制保障改革,加强跨国比较研究,提炼中国方案,为全球青年责任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于静 .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1):22-24.2. 张婵,彭法 . 新时代大学生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J]. 贵州教育,2024(11):8-10.3. 徐桂艳,张海民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J]. 普洱学院学报,2024,40(01):138-140.4. 韩程羽 . 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J]. 现代职业教育,2024(06):149-152.5. 嵇亚婷 . 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实践策略 [J]. 时代报告,2023(11):137-139.
作者简介:李宜韩(2000 -3),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