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袁小唐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林业和草原局 831500
摘要:林业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活动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造林成活率低、抚育管理不到位等制约了林业的健康发展因素,掌握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及抚育技术要点,提升林业生产管理水平,成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林业;造林技术;生产管理
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这些认识中,林木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森林资源丰富,既可作为家具制造的高品质原料,又可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对林木资源进行高效经营和保护是保护林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必要举措。现代化林业造林技术肩负着保证林木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重要任务。对林业造林技术及林木资源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实践,就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稳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举措。
1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1.1提高造林效率
我国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造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运用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如精准播种、机械化植树、自动化施肥和灌溉等,不仅可以确保树种、苗木均匀分布,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够促使林业造林过程更加快速且高效,在短时间内覆盖更大的造林区域,进而提升苗木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1.2增强生态功能
相比于传统的林业造林技术,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比如生态植被恢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技术能够科学调配资源,避免过度开发,确保林地生态持续稳定;转基因树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抵抗能力。这些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造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增强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为今后的林业生产提供支持。
1.3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林业造林技术的实施,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利用现代管理观念和先进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缩短了经济回报的周期,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如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通过多角度的经营模式,林业生产不仅能够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2现代林业造林工程中的常见技术
2.1整地、选种
在进行造林之前,应注重对土壤的精细整理,以达到最佳栽植条件和提高树木成活率。首先,对森林中的杂物进行清理。清除落叶、枯枝、其他有机杂物,保持环境清洁。去除病枝和枯死的植物,既能扩大树木生长面积,又能减少疾病发病率。其次,适当翻耕。在较密实的土壤中,苗木根系生长受到阻碍,在大面积种植时,必须适当翻动,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持水力。同时做好鼠类防治工作。一些森林地区正遭受严重的鼠害威胁,为了降低对苗木的危害,必须事先对林区鼠害种群密度进行预测,适时地采用灭鼠剂等防治对策,以维持林地生态平衡。在选种方面,要选用合适的苗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造林目标,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木。同时要重视种苗品质。为使造林后的树木具有较强的长势,应选择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高质量苗木。
2.2苗期管理
在日常的园艺管理中,种植人员应当培养起定时巡视的好习惯,特别是选择早晨和傍晚这两个时段,细心留意幼苗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或病害的苗头,就要立刻采取行动,确保它们能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夏天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搭建遮阳网来遮挡烈日,或者调整种植布局以减少阳光直射,还可以考虑使用专用的防晒剂。进入秋季,随着幼苗的生长需求变化,需要科学地调配肥料,为它们的根部提供均衡且充足的营养。到了冬季,除了传统的草席覆盖、搭建暖棚等方法外,还可以考虑引入保温材料或加热设备,进一步提升幼苗的生长环境温度,避免它们因严寒而受损。此外,尽管幼苗对水分需求较高,但过度灌溉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雨季或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土壤排水状况,及时疏通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对幼苗根系造成损害。
2.3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是将种子直接播入造林地,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适用面宽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造林,特别是对种子来源丰富、萌发率高、种粒较大的树木。在实施播种造林时,要对造林地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筹备,主要有地形地貌调查、土壤状况评估、病虫害防治、适时播种等。春季和秋季是造林的适宜时期,此时的土壤温度适宜,适宜种子发芽。播种方法可分为撒播、条播和穴播。撒播是指将种子均匀撒到土地上,此法适用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条播是一种在造林地内以一定的行距播撒种子,以产生单、双行格局的种植方法,适用于坡地或带状地带。穴播是指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开沟播种,尤其适合在土质较差或播种要求较高的地区使用。
3现代林业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3.1建立全面的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机制
加强营林生产管理是提高林业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而建立全面的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机制是加强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有害生物监测的意义在于及时了解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害生物监测可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田间调查、虫情调查、生物灯诱捕、气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些监测手段,可以获得关键的数据和信息,如有害生物的生活历史、生态习性、季节规律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分析,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在于提前预知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危害发生和扩大。预警机制应基于科学的监测数据和专业的分析方法,准确判断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的发布应及时、准确、全面,并采用多种形式,如媒体、短信、网络等,以便广泛传播和应用。通过建立全面的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发现有害生物的危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保障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2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
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另一个关键策略是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培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准确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有害生物防治的专业人士及技术人员,使其具备科学防治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不仅能提高从业人员对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其防治能力,还能增强从业人员主动防治的能力,减少防治漏洞和负面效应。在培训方面,可以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的培训课程和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业内精英进行授课,传授防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和实地观摩,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定期进行培训和考评,对取得较好成绩的从业人员予以奖励和表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造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对林业造林技术和营林生产管理的认知,既要灵活运用播种造林、分殖造林、植苗造林等技术,又要注意营林生产管理事项,考虑生态经济效益结合,加强土壤水肥管理,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林业造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世敏,蔡忠南,魏红亮.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研究[J].今日农业,2024(10):B73.
[2]杨国永.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乡村科技,2022,13(09):123-126.
[3]程晨.现代林业造林技术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分析[J].垂钓,2022(1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