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魏又红
湖北省汉川市经济开发区东方红小学 431600
引言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需承载培根铸魂使命。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阅读教学应突破知识传授局限,转向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本文立足课程改革前沿,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育人路径,助力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一、重语言建构,在品词析句中夯实运用之基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语言建构与运用构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基石。这一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超越单纯的字义解读,着力引导学生于具体语境中体悟语言的艺术张力,并推动其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迁移转化,切实筑牢语言素养根基。
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文中“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一句,“五彩缤纷”绝非仅指色彩斑斓,更细腻描摹出秋日独有的丰盈与灵动。教师可创设生活化联想环节:除却金黄银杏、火红枫叶,还有哪些色彩会悄然融入秋雨?它们将以何种姿态呈现?此类深度品读既助力学生精准把握词义,又使其沉浸于文本营造的审美意境。
继而聚焦句式表达特色,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一句,巧妙融合拟人手法与比喻修辞,动词“扇”的复沓运用更赋予语句韵律之美。此时可设计仿写练习,鼓励学生依循“它把__ 色给了__,__ 像__,__ 啊__ 啊,走了 __”的句式进行创作。这种由解析到模仿的教学路径,既深化了学生对句式的领悟,又有效锤炼其语言组织与创新能力。
正是通过这般逐层递进的品词、析句、想象与仿写训练,学生得以从被动感知迈向主动运用,使语言能力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突破[1]。
二、启思维驰骋,于质疑探究中点亮智慧之光
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育探究精神堪称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要义。教学绝非浮于文本表面的简单认知,而应精心营造思辨场域,激励学生勇于发问、深度思索,以此切实锤炼思维品质,唤醒创新潜能。
以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为例,巴金先生以精妙笔触勾勒日出胜景,其中“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一句尤为传神。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叩问:为何言及太阳“努力”?又为何强调“一步一步”攀升?这般描摹传递出怎样的意蕴?经课堂研讨,学生自会体悟到,作者实则借太阳升腾之势,隐喻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
教师还可深化探究维度,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日出时分“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的色彩特质,若易为“非常红但不太亮”可否?通过对比品鉴,学生方能领悟原文遣词造句的精微独到。此类咬文嚼字的推敲过程,恰是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辨的思维跃迁。
更进一步,不妨搭建生活与文本的对话桥梁:“你可曾亲睹日出奇观?所见所感与文中描绘有何异同?”引导学子跳出文本桎梏,将个体经验融入文学想象。正是在这层层递进的质疑、比照与联结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智慧之光渐次绽放。
三、育审美感知,借文本涵泳中提升鉴赏之能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命。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突破文字表面的局限,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意境之中,经由反复体悟与玩味,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洞察意象组合的精妙,进而实现文学鉴赏与审美表达能力的阶梯式提升[2]
以五年级上册古诗《枫桥夜泊》为例,诗人张继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深秋子夜游子的羁旅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中,残月西沉、孤鸦哀鸣、寒霜漫染、枫影摇曳、渔火明灭等意象交织,构筑起一幅苍茫凄清的立体画卷。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闭目凝神,将自己代入诗意时空:暮色四合之际,皎洁明月缓缓隐没,几声鸦啼刺破夜幕,凛冽秋霜似要浸透苍穹,江畔红枫与零星渔火在夜色中相互映衬。此刻的学生不再是机械诵读,而是真切触摸着那份独特的情境氛围与情感律动。
教师可聚焦“对愁眠”中“对”字的匠心独运——究竟是人静观江枫渔火,抑或景物默默守望无眠旅人?这个看似平常的介词,实则暗藏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美学密码。通过对此类诗眼的深度咀嚼,学生得以透彻领悟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真谛,深切体会蕴含其中的孤寂情怀与漂泊之痛。
还可组织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重构诗境,或比照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质,在对比品鉴中感悟原诗语言的高度凝练与意境的深远悠长。正是在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品读、想象与表达活动中,学生逐步逼近诗歌的精神内核,其审美感知力与文学鉴赏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滋养与提升。
四、促文化传承,在对话古今中厚植家国之情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助力学生实现文化传承与深刻理解,已然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课堂之上,教师需引领学生穿梭于文字之间,触摸历史的脉搏,体悟传统的韵味,借由与文本的深度交融,唤醒他们对民族精神内核的共鸣,让家国情怀的种子悄然扎根心底。
以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学时不妨以那枚“布满红锈的鱼钩”为切入点,抛出疑问:为何这般寻常甚至略显斑驳的物件,能在作者笔下绽放出璀璨金光?当师生共同品味老班长垂钓充饥、自食残羹的细节时,“金色”二字便不再是简单的色彩描述,而是化作无私奉献与深沉关爱的精神图腾,穿越岁月长河,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继而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倘若自己是故事中的小战士,目睹老班长暗自咀嚼鱼骨的场景,内心会泛起怎样的波澜?即便当下已远离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枚承载着厚重记忆的鱼钩,是否仍在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样的角色代入与灵魂拷问,能让学生跳出旁观者的视角,在时空对话中探寻责任担当、牺牲奉献与信念坚守的现实意义。
更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身边寻觅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色鱼钩”或许是祖辈珍藏的老物件,或是家族口耳相传的故事,亦或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如此,学生方能真切体会到,革命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符号,它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点滴之中,蕴藏在器物纹理、生活习俗乃至人生抉择的每个瞬间。正是在这种浸润式的文本研读与情感共振中,文化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家国情怀的根基愈发深厚[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验证了核心素养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指导价值。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既夯实语言基础,又激发思维活力,更在审美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研究成果为新时代语文教学转型提供参考,彰显学科育人本质,对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芦 . 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风采童装 ,2025,(2):0289-0291.
[2] 沈黎红.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小学阅读指南 ( 高年级版 ),2025,(08):66-68.
[3] 田术 .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新智慧 ,2020,(15):128-128.
作者简介:
魏又红(1977 年12 月),女,汉族,湖北省汉川市经济开发区人,本科学历,湖北省汉川市经济开发区东方红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