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

作者

俞青青

诸暨市明德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与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环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教—学—评”割裂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足、能力提升缓慢。本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结合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提出“锚定目标—搭建支架—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通过梳理单元习作要素、整合读写资源、设计阶梯式任务群,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标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教—学—评;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路径。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受制于“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实践、重批改轻反馈”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泛、思维僵化、兴趣缺失。统编教材通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的螺旋式编排,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结构化支架。然而,教学实践仍存在教学目标失准、评价方式单一、读写资源割裂等问题。

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评”一体化,习作教学不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阅读、口语表达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确保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高效、有序,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目标模糊、活动散乱等问题。同时,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习作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学习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将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以评促教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习作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是首要且关键的策略。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纲领,深度剖析教材内容,精准把握单元习作的核心要点与训练重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已有知识储备,制定出具体、清晰且可衡量的习作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涵盖知识与技能层面,还应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能让评价更具针对性与导向性,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评促教、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某小学五年级的“我的朋友”习作教学中,教师先明确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朋友特点。课堂上,教师展示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习作完成后,学生依据评价量表互评,教师再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描写能力。

(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习作教学中,无疑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单元主题,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活元素,创设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写作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感受到写作的迫切性与趣味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学生在情境中有了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语言也会更加生动,写作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自我表达的过程。

例如:在三年级“编写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布置教室为“森林剧场”,学生分组扮演兔子、猴子、狐狸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理解了童话的基本结构,还激发了创作灵感。随后,学生根据情境编写故事,教师组织分享会,让学生互相评价,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三)过程指导,分层推进

习作教学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必须高度重视过程指导,并科学分层推进。教师需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差异,精心设计分层次的写作任务及指导策略。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提供经典范文供其模仿,开展针对性的句式练习,帮助他们筑牢写作根基。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积极鼓励其勇于创新,大胆进行个性化表达,突破常规思维束缚。通过这样分层指导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层级上得到充分锻炼,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四年级“观察日记”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任务。基础层学生只需记录观察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变化;提高层学生需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创新层学生则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供个性化建议。通过分层推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四)多元评价,反馈提升

多元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习作。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语言表达、内容结构等,还应关注写作态度、创新思维等。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例如:在六年级“读后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收获;然后组织小组互评,学生互相阅读作品,提出优点和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亮点,指出共性问题,并提供改进策略。通过多元评价,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学会了欣赏他人、反思自我,促进了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中,我们见证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显著提升与写作兴趣的蓬勃激发。通过明确目标、情境创设、过程指导及多元评价等策略,教学不再单调,学习充满乐趣。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此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让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快乐成长,让语文课堂成为滋养心灵、绽放才华的沃土。

结束语:

[1]李方斌,王圣霞. 单元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5, (02): 65-67.

[2]陈静. 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 (21): 186-189.

[3]俞大平.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J]. 华夏教师, 2024, (23):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