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分析
曾文泉
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设定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了该方法的优势及其具体实施策略。研究表明,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文章最后对该教学方法在未来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 问题导向式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思维能力;问题解决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容易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分析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问题导向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探讨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1.理论基础
问题导向式教学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来促进深度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环境、同伴的互动以及自身的经验,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问题导向式教学正是通过设定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特点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教师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该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同时,问题导向式教学注重知识的应用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向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函数应用问题,如“如何利用函数模型分析某企业的利润变化”,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主动思考函数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问题导向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数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某种增长规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分析等方式自行发现数列的规律和特点。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与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通过统计分析学校各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布”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理论,还能提升其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在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时,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关联性:问题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的数学概念。
·开放性: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创新和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层次性: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难度,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2.分组合作与讨论
问题导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特定的几何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路和见解,既能激发团队精神,也能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3.问题解决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学生完成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应对策略。例如,在学习完“概率”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概率问题的解题步骤,反思如何有效运用概率公式解决复杂问题。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反思中提升解题能力。
四、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实施挑战及应对策略
1.学生思维能力差异的应对
在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时,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跟上课堂节奏。对此,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2.课堂管理与时间分配的优化
问题导向式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这对课堂时间的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实施时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问题讨论和总结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课堂纪律的管理,保证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探讨,避免出现无效讨论的情况。
结论
问题导向式教学为高中数学课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应用。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问题导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盖绮云.问题导向法在高中对数函数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DOI:10.27280/d.cnki.gsdsu.2023.002176.
[2]陈茹婷.PBL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3.DOI:10.27672/d.cnki.gcsfc.2023.001395.
[3]陈丽霞.可视化技术支持下高中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DOI:10.27019/d.cnki.gfjsu.2022.001250.
[4]王小玲.任务导向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DOI:10.27733/d.cnki.gsxlg.2022.0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