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育与传媒人才融合培养的路径探索

作者

金浩楠 叶艺

1.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00;2.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当前,传媒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媒人才思想僵化、本本主义盛行、过度欣赏西方新闻理念等问题,以及媒体融合深度不足、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传播效能不高等时代困境。这些现实情况迫使传媒业迅速作出应对措施,传媒高校学生作为新闻传播行业未来的主力军,亟需成长为具备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拥有正确价值观和强大综合素质的传媒人才。因此,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的思政教育与传媒人才融合培养路径,成为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传媒教育;融合培养

“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1]新时代,讲好用好“大思政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性,也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当前,传媒人才思想僵化、本本主义、欣赏西方新闻理念等问题正冲击着中国的传媒环境。基于此,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把涵养政治品格放在首位,坚定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一、大思政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

“大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方法论指引,贯通式思考、系统性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工作力量的大调动、资源要素的大调配、体系结构的大调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整合、体系机制优化完善,实现育人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2]

大思政课建设基于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现实,主张以思政课为主要依托、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全新的教育实践,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作用,从而促进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实践探索。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回应新时代发展问题赋予立德树人新的时代内涵[3]。

(二)大思政课的特点

1.多元内容的大范围

“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多元化,涵盖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中蕴含思政要素进行思政教育,实现各学科间思政要素的精准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合力。[4]

2.“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大思政课”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打破“学校——学生”这一单一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主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凸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特征。

3.“铸魂育人”的实质

“大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深植课程教育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培养责任担当、厚植爱国情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全面提升现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全面提升现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传媒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一)现实需求

1.传媒人才思想僵化

部分传媒工作者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和时代要求。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突出创造性,跳脱出传统思维定势。

2.本本主义严重

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盲目执行,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损害新闻媒体形象。传媒人才培养中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欣赏西方新闻观念

部分媒体人过度欣赏西方新闻观念,损害中国新闻事业形象。必须将思政意识贯彻于传媒教育中,帮助青年传媒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

(二)时代要求

1.智媒时代的要求

智媒技术带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但新闻学仍是人学。高校对传媒人才的教育需教授传统知识,同时全面了解与掌握新兴技术,实现“人机结合”。

2.媒体融合的要求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思政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需关注新闻人的思想动态,确保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巩固壮大互联网舆论阵地。

3.国际传播的要求

我国国际传播面临严峻挑战。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需具备更高的思政素养,立足于更高的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高

“大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新模式、新舞台,办好“大思政课”教师需要发挥关键作用[6]。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对其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导致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不足。

(二)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深度”尚缺

从教学内容范围来说,“大思政课”集纳了多学科内容。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两不像”的问题,思政老师不了解传媒专业相关内容,传媒专业教师对思政内容理解不深,致使课程思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思政学习场域较为狭窄

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学习场域较为狭窄,缺乏灵活性。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程度欠缺,学生未能从社会实践中挖掘素材,贯彻思政素养。

四、“大思政”格局下传媒类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

(一)全员育人:协同多方育人力量  扩大“大思政课”主体

首先要抓牢育人主力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教师这一“主力军”的关键作用。为“大思政课”配齐配强思政教师,加强传媒专业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培训。其次要集纳多元化主体,增强全员育人力量。这就要求将多元化主体集纳到教育格局中来。学校各部门人员以及与教育相关的人或组织都共同服务于“大思政课”的建设[7]

(二)全课程育人:实施“思政+专业”模式  拓宽“大思政课”范围

深化践行“全课程育人”,创新理论教学,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在新闻与传播教育领域,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去,从“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展开课程思政,挖掘多元化教学素材,实现思政元素与国际传播的交融,将法治素养的普及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

(三)全方位育人:扩宽传媒专业学习场域 革新“大思政课”渠道

融媒体环境下,网状的传播格局、多渠道深度参与的接受模式,改变了一线型的传统教育形式。[8]扩宽传媒专业学习场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推出适用于传媒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精品网络课程。深入践行“思政+行业”模式,培养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传媒人才。高校联合媒体单位、传媒企业践行“毕业双重考核机制”,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五、结语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理念更新、视野开阔、格局拓展。面对当前现实与时代对传媒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善用“大思政课”,通过协同多方育人力量、扩宽教育范围、扩宽传媒教育学习场域等方式,全面提升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实现思政教育与传媒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 华声在线.思政课程应与课程思政耦合同向同行[EB/OL].(2023-03-02)[2023-08-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229314884979928&wfr=spider&for=pc.

[2] 王学俭,施泽东.“大思政课”的科学蕴意和实践理路[J].现代教学,2022(08):1.

[3]马微,刘冰,于淼.立德树人之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时代内涵[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7):222-223.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74.

[4] 宫长瑞,张乃亮.“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与发展路径[J].中国德育,2021(19):16-20.

[5]传媒观察杂志.5G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融合传播新格局[EB/OL].[2019-08-16][2023-09-03].

[6] 共青团中央.中国生长的他们,投靠西方媒体,在同胞和祖国的背后放冷枪!”[EB/OL].

[7] 光明日报.在“大思政”格局下加强媒介素养[EB/OL].(2023-05-05)[2023-08-28].

[8] 陕西日报.善用“大思政课” 推进“三全育人”[EB/OL].(2022-10-08)[2023-08-28].https://www.workercn.cn/c/2022-10-08/71868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