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房屋建筑结构成本与效率的影响分析

作者

徐浩

身份证:510184198909112194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需求。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由于工期长、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以其工厂化生产、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的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装配式建筑不仅提高了施工速度和质量,还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因此,笔者探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处理、主要构件安装以及管线预埋,并分析施工后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对于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绿色、高效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技术;房屋建筑;结构成本;效率;影响

引言

现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由于具有高效和环保的优点,成为房建工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采用建筑部件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方法,显著提高建筑速度和减少现场施工困难。但这一技术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给装配式建筑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带来了挑战。

1装配式建筑技术特点

提升施工效率―以工厂预制建筑构件为前提,可有效缩短建筑施工周期。相较于现场施工模式的应用,装配式建筑可对多个施工任务同步开展,以促进施工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工厂预制环节可减少装配式建筑的现场工作量,将建筑施工进度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资源节约―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可通过精确设计和工艺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材料浪费。工厂预制期间可做到对材料需求量的精准计算,避免在建筑施工中出现过剩和浪费现象。另外,装配式建筑构件具备回收再利用特性,可通过减少废弃物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高效节能―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在工厂中实现对节能设备和材料的集成。例如,在预制阶段,可以对绝缘材料、节能设备和太阳能利用系统等进行预先安装,以便减少能源消耗,并将建筑运营成本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质量控制―可在预制阶段对构配件进行质量控制,不仅能保障建筑构件质量符合预期要求,还可加强对构配件的一致性控制。同时,在施工阶段可借助高精度设备和工艺,规避以往建筑施工中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加强对建筑整体质量的控制。

2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房屋建筑结构成本与效率的影响分析

2.1合理控制预制率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要结合工程项目具体情况,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维持相应成本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将装配式施工作业和现浇作业结构相对比,提高管理控制的实效性,减少资源损耗的同时,实现阶段性成本管理目标。正是因为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筑成本要高于现浇结构,所以,要对预制率进行阶段性管理,将成本增益控制在可约束范围内,结合预制率下限开展实时性动态评估工作。另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中,要优先选取水平预制构件,而在预制率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竖向构件的处理机制能实现参数的汇总和处理,而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外墙装饰工作,尽量选取清水混凝土墙体结构,满足工程项目阶段性作业要求的同时,确保预制率能符合工程项目的整体成本控制需求。

2.2加强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管理

加强房建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关键是设计方与施工方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装配式建筑顺利进行并优质竣工。一体化管理要求在项目立项之初就要把设计师、施工方、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各方纳入一个统一的协作机制,经过共同商讨提高设计方案在施工中的可行性,从而减少后期修改与调整。设计团队拟订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施工实际状况,全面了解装配式建筑特点及建设要求,保证设计方案既符合美学及功能需求,又有现实可行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和施工方必须紧密合作、及时交流,解决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难题。强化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管理还需借助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工具来促进沟通效率与协作水平的提高。设计团队与施工方之间可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等手段进行实时数据共享,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与延迟,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管理,也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与协作机制,各参与主体要明确其责任与目标,建立密切的协作网络,以保证各参与主体团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协调。

2.3强化现场作业

依据装配式施工处理要求,在具体施工作业环节中,也要保证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维护工程项目多元管控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施工作业环节就是塔吊作业,想确保作业环节衔接合理性,就要对选型工作予以重视。首先,预制作业工程项目施工作业前期,施工部门要联合设计部门、监理部门共同完成技术交底工作,保证能对施工后续工序有明确的认知,以便于能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塔吊安装的位置要秉持就近布置的原则,就近设置卸车区以及构件存放区,维持后续施工处理作业可控化效果。其次,在构件进行拆分处理的过程中,为确保塔吊作业可顺利完成,要充分关注预制构件的数量、重量以及安装位置,保证相应工作都能落实到位,提高综合化处理的基本水平。①单体构件在拆分处理环节中,单个重量不能超出6t。②建筑物的两端山体若是采取预制处理工艺,则预制构件的重量要控制在基础范围内,避免使用较大型号的塔吊设备完成施。最后,在塔吊处理环节中,附墙锚固工作要提前设置完毕,对应的位置一般就控制在现浇结构边缘构件和内墙边缘构件结构内,有效避免后续塔吊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损耗,维持良性工程项目布置处理工序,有效发挥相应设施的作用和价值,更好地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要依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预制构件运输半径予以分析,比如,运输费占总体销售额的8%,此时,合理化的运输半径一般要控制在120km左右。

2.4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下,需要根据企业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建立可以与会计、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的目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通过信息系统数据库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存储各部门的目标成本数据,使目标成本核算过程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以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提升数据的可靠和规范性,减少人工费用,降低人为出错率,提升企业效率,要在未来发展中更快、更好跟上数字化时代技术进步的脚步,用数字化赋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上的瓶颈,加快与设计、制造、采购、安装环节的融合。

结语

总而言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中,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和规范标准落实可控化管理体系,维系相应元件重复利用的科学性,从组织管理、设计管理、构件配合分拆管理等方面予以落实,真正意义上建立符合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市场发展动态体系,实现综合化管理目标,也为资金成本全过程监督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彦,郝萌萌,王艳艳.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9):54-60.

[2]王停.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成本控制问题与策略探讨[J].安徽建筑,2022,29(7):184-186.

[3]嵇小林.对于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的研究[J].陶瓷,2022(4):185-187.

[4]林申正,罗恒勇.BIM技术和神经网络相融合的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