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杜思卉

上海市浦东新区顾路小学 20012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本)》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目前小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阅读内容不丰富,阅读水平偏低。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指导;跨学科主题式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阅读资源少,课外读物缺少童趣等因素也妨碍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课外阅读的成效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很大。所以我以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作为研究的课题方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

首先,何为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指的是以现代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为目的,具有开放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的阅读。“拓展阅读”可以界定为五点涵义:一是理念的“拓展”,“拓展阅读”不仅为语文及作文而阅读,也包括为人的成长而阅读;二是内容的“拓展”,“拓展阅读”不仅只读课文,它的内容应更为广泛,包括名著经典儿童读本、时文、科普、童话、成语故事、乡土、民族文学等;三是形式的“拓展”,“拓展阅读”不仅重视个人阅读,还重视小组阅读、集体阅读等;四是时空的“拓展”,阅读不仅局限课内,还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五是对象的“拓展”,“拓展阅读”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家长的互动阅读。

二、解决策略与具体操作

1、激发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拓展阅读同样也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景和气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寻找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收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前备好一些需要的相关资料、以及朗读配乐等,提高教学的成效。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榜样式阅读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所有缺点就会逐渐消失。”我们班上有好几位同学在阅读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很喜欢看课外书,知识面很广,上课时,遇到相关的知识我总是请他们来介绍。我积极表扬他经常和书交朋友,夸奖他们知道得这么多,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身边的事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让学生以此为榜样,从而激发他们自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书籍的阅读兴趣。

2、注重课外拓展阅读的方法,加强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拓展阅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浏览性的泛读、速读、品味性的精读等。

(1)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来回重复,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2)读书时不懂就问,善于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及时查字典。

(3)读书要和“说话训练”、“作文”紧密结合。

(4)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3、开展各类语文阅读活动,增强学生阅读成就感

(1)开展比赛,以赛促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在我们班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读写训练,开展“写作小达人比赛”,以赛促读,以读促写,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发挥个人所长,在参与比赛的同时,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强自信,也借此机会锻炼个人的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开展阅读分享讨论会

定期组织开展阅读分享讨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近期的阅读感悟与同伴进行分享。可以把自己阅读到的好文章、诗歌朗诵给同学们听,评选出“小小朗诵家”;把自己阅读到的好故事讲给大家听,评选出“故事大王”;把自己阅读到的其他知识介绍给大家,评选出“百科儿童”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又能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其次,在分享讨论会上,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深入的交流。而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起到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形式的讨论分享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3)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跨学科主题式阅读

结合自然、美术等学科,设计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阅读项目,如“自然笔记”、“跟着诗词去旅游”、“历史人物我知道”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个主题下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包括传统的文本材料,还可以融入视频、音频和互动软件等一些多媒体的资源。再借助学过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总梳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阅读心得以思维导图阅读小报的形式进行呈现。像这样通过跨学科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习到了一些语文之外的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效果和反思

通过一年来的拓展阅读教学实践,效果显著:

1、知识层面有所拓宽: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接触到了很多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各类故事、科普小品文、诗歌和散文等,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原有的知识面和视野,得到了文化的熏陶。

2、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增强: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对于文章中心内容的把握也日趋熟练,在最近的几次练习中,全班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有所提高,阅读板块的得分率比上一年初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虽然本次的实践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改进:

1、材料的选择要有侧重点:拓展阅读的材料很多很广,但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有选择性,要有侧重点,选择那些难度、内容适合本年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材料,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材料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

2、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的保障:由于高年段学业较为紧张,在保护视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足够多的阅读时间和相对舒适的阅读环境,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杨秀娟.小学中年级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J].课堂经纬.2020,(1196):67.

端木春晓.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细化及阅读模式 [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