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高毓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227
【摘要】本文围绕建筑检测技术展开,阐述了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建筑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场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旨在为推动建筑检测技术进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检测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建筑检测技术作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核心手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建筑材料的入场检验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评估,精准有效的检测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建筑工程符合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持续创新与完善。
2常用建筑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2.1 材料检测技术
2.1.1 水泥检测
水泥是建筑工程中最基本且关键的材料之一。在水泥检测中,需对其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以及强度等指标进行严格测定。例如,通过筛析法检测水泥细度,观察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若细度不符合标准,会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和强度发展。水泥的凝结时间对施工进度有着重要影响,初凝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混凝土在搅拌、运输过程中提前硬化,终凝时间过长则会延迟工程后续工序开展。利用沸煮法检验水泥安定性,若安定性不合格,水泥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因内部膨胀应力而产生裂缝,严重影响结构安全。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确定水泥强度等级,确保其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适用于不同的建筑部位和工程类型。
2.1.2 钢筋检测
钢筋在建筑结构中承担着主要的受力作用。对钢筋的检测包括外观质量检查,查看钢筋表面是否存在裂纹、结疤、折叠等缺陷,这些缺陷会削弱钢筋的承载能力。力学性能检测则至关重要,拉伸试验可测定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屈服强度是钢筋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应力,抗拉强度是钢筋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伸长率反映了钢筋的塑性性能。冷弯试验用于检验钢筋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通过冷弯能发现钢筋内部的冶金缺陷,若钢筋冷弯性能不合格,在建筑施工中进行弯曲加工时易发生断裂。此外,还需对钢筋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保其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某些化学成分的偏差可能影响钢筋的性能。
2.2 结构检测技术
2.2.1 混凝土结构检测
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回弹法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回弹仪弹击混凝土表面,根据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性,利用回弹值推算混凝土强度。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适用于对混凝土结构强度的初步检测,如在施工现场可快速对大量混凝土构件进行检测,初步判断其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然而,回弹法受混凝土表面状态、碳化深度等因素影响较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局限性。超声回弹综合法则结合了超声法和回弹法,超声法通过测量超声脉冲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来反映混凝土内部密实度和强度,回弹法反映混凝土表面硬度,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能更准确地评估混凝土强度,减少单一方法的误差,适用于对检测精度要求较高的混凝土结构检测。钻芯法是一种较为直观可靠的检测方法,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上钻取芯样,直接对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能真实反映混凝土内部的实际强度和质量状况,尤其适用于对混凝土强度存在争议或对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极高的情况,但钻芯法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一定损伤,且检测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2.2.2 砌体结构检测
砌体结构在建筑工程中也较为常见。对于砌体结构的检测,首先要进行外观质量检查,观察砌体表面是否有裂缝、风化、剥落等现象,裂缝的存在会降低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风化、剥落则会削弱砌体的强度。原位轴压法可直接在砌体结构上进行抗压强度测试,通过在墙体上开凿两个水平槽,安装原位压力机,对砌体施加压力直至破坏,从而测定砌体的抗压强度,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砌体结构的实际受力性能。扁顶法除了可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外,还能测量砌体的弹性模量等参数,通过在砌体灰缝中安装扁式液压加载器,对砌体进行加载测试,为评估砌体结构的力学性能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3建筑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检测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智能化检测设备能够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检测数据,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混凝土裂缝检测系统,通过对混凝土表面图像的采集和分析,能够自动识别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等参数,并与标准进行对比,快速判断裂缝是否超标。利用传感器技术构建的建筑结构实时监测系统,可将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中心,通过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结构的异常变化,为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实现建筑结构的智能化监测与预警。
3.2 无损检测技术的深化发展
无损检测技术因其对建筑结构无损伤且能快速检测等优点,在未来将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一方面,现有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检测、雷达检测、红外检测等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检测精度和分辨率。例如,超声检测技术将朝着高频、宽带方向发展,能够检测出更小尺寸的缺陷;雷达检测技术将优化信号处理算法,提高对复杂结构内部缺陷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新的无损检测技术将不断涌现,如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建筑结构损伤检测,通过监测结构在受力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定位结构内部的损伤位置和程度,为建筑结构的早期损伤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3.3 多技术融合发展
单一的检测技术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检测建筑工程质量,多技术融合将成为发展趋势。例如,将材料检测技术与结构检测技术相结合,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由这些材料构成的建筑结构进行整体性能检测,综合评估建筑工程质量。同时,不同的结构检测技术也将相互融合,如将混凝土结构检测中的回弹法、超声法与钻芯法相结合,先用回弹法和超声法进行大面积的快速检测,对可疑部位再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既提高检测效率,又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建筑检测技术还将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融合,通过在 BIM 模型中集成检测数据,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可视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跟踪。
4结论
建筑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多种建筑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每种技术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检测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无损检测技术深化以及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建筑检测行业应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2012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江见鲸,何放龙,董全杨。混凝土结构原理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 牛荻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史志华,黄靓。建筑结构检测技术 [J]. 建筑科学,2010,26 (08):109-112+136.
[5] 吴波,李盛勇。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J]. 建筑技术,2007 (0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