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作者

吕颖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 省市: 重庆市 邮编: 400000

姓名: 吕颖

出生年月:1985年8月

性别: 女

民族:汉

籍贯:山东龙口

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现目前的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摘  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性、历史性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与深切期盼。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进行了系统规划与部署。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深入探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举措,对于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迫切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引言

农村作为我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构成部分,承载着数亿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尤为显著,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流失的现象,加速了乡村的衰落。鉴于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并探讨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环境与发展方面差距的有效途径,以期让更多的农村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在道路建设方面,尽管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实现公路通达,但道路网络密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分散村落,道路建设尚不完善,存在断头路、微循环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内部及农村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同时,尽管近年来农村供水供电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或水资源匮乏地区,由于水源有限及季节性干旱等因素影响,供水不稳定,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二)生态环境状况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介于0.24-1.2kg/d之间,按平均水平估算,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高达数亿吨。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更是远超平均水平。此外,农村垃圾成分日益复杂多样,除了传统的厨余垃圾、灰土、秸秆外,废弃塑料、电子垃圾、废旧电池等新型垃圾占比不断增加。这些新型垃圾大多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据估算,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达上百亿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由于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生活污水产生量更为可观。此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农家乐等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生产经营活动也产生了大量污水,进一步加重了农村污水处理的负担。

(三)居住条件与公共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日益提升。他们不仅要求住房宽敞舒适,还更加注重住房的质量和安全性。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房屋结构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农村房屋建设年代久远,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差。在遇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这些房屋容易发生倒塌等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多元融资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需明确自身在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合理划分财权事权,确保各级政府都能为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需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形成资金合力。打破部门之间的资金分割,将分散在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例如,将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等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的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此外,引导农民自筹资金也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应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责任感,激发农民自筹资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投工投劳、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首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广泛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制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环保宣传资料,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包括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让农民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可利用农村广播定期播放环保知识和政策法规,在农闲时节组织农民集中观看环保主题的电影、纪录片等,提高农民对环保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建立示范户和示范村,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在每个村庄选拔一批环保意识强、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对示范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颁发“环保示范户”荣誉证书、给予生活用品奖励等。通过示范户的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同时,打造一批环保示范村,在示范村内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开展全方位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组织周边村庄的农民到示范村参观学习,让他们直观地看到环保带来的成效,从而带动更多村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布局

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公路的通达性和质量。持续推进内部建设工程的深化和拓展,不仅要实现村庄与外界的公路连接,还要进一步完善村内道路网络,打通断头路,加强村内道路与周边公路的衔接,确保农村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的便捷性。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拓宽路面宽度,改善道路的承载能力和通行条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持续加强对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管理,建立健全养护机制,落实养护责任,定期对道路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破损路面,确保道路的完好性和安全性。另外,应加大对农村供水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对老旧的供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减少水资源的漏损,确保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应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的监管,防止水源污染,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此外,应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逐步增强。然而,目前取得的成果仅是阶段性的,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还有一定差距。在未来工作中,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出更多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辛茂.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龙河镇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23.

[2]闵海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郫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西华大学,2023.

[3]吴中毅.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昆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22.

[4]张曦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N].中国财经报,2022-07-14(008).

[5]李美琦.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鄠邑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