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作者

冯洁

福建社科院 省市: 福建福州 邮编: 350001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农业经济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旨在提高农业粮食产量与农民生活水平。文章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与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发挥政府力量,提供多方支持

针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从多个角度为其提供支持。制定并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涵盖面向广大农民的激励政策,面向企业的绿色技术科研扶持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并积极担负责任,制定未来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发挥政府主体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部门支持力度,在经济方面,为生态农业生产单位与个人发放经济补贴,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直接的支持。关注预算工作,预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全过程用到的资金总量,基于这一标准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设置专项资金,确保资金能够全部用于该方面,避免资金挪用问题出现[1]。也可以从贷款上扶持,采用贴息贷款、扶持保险等方式,降低利息率,由政府出面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联合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延长还款期限,用金融手段支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发挥政府服务功能,例如,政府出面采购农业机械设备,为农副产品提供市场机会,简化农产品认证流程,编制生态农产品标准手册,在农业问题交流会上统一发放,切实发挥政府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二、培养专业人才,制定体系机制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需要加大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力度,认识到人才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为其提供系统的农业与环境理论知识培训教学,围绕专业书籍与真实案例教学,引发受培训者的思考,根据市面上的新技术,传授其技术类与生态管理类、市场营销、金融类知识。设置农业专业技校,培养实践技术型人才,为接受理论培训的人员提供实践的机会,创设真实情境,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建立奖励机制,对接受培训的农村技术人才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人才,发放物质奖励,提供创业扶持资金,拓宽其职业发展渠道,为其他人员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当地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为农业大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针对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鼓励其参与到生态农村建设中来,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各地农业技术人才积极交流,互相分享自己在生态农业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也可以采用开展线上交流会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加速农业新技术推广,助力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2]。

三、推动技术创新,体现生态农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也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对此,可以将先进技术运用到生态农业中,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化农业,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种植效率,使用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改善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安全。例如,政府出资研发、购买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插秧机自带光谱摄像头,实现精准田间管理,购买长臂展自走式喷灌机,用于小麦水肥管理等,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平台中涵盖生产、销售、推广等信息,整合信息用于制定农业决策。同时,还应改善农村网络环境,推广5G通信,并扩大网络覆盖率,为开展农产品直播、打造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奠定基础;制定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利用新技术搭建全产业链平台,农民在田间收获农作物,农作物进入加工工厂,提高农作物附加值,包装后进入农业物流中心,通过冷链运输等方式进入市场,分销商、经销商负责售卖,相关部门加强安全监管,人们使用购物App查看农产品图片,下单购买,带动各行业就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由农业合作社、当地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高校、农科研究院等主体合作,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产业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农村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是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应用的重要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农村规划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生态保护工作,面向农民、农作物加工者、物流人员等强调污染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用到化肥与农药,养殖户养殖活动中放任禽畜在水中排泄废物,农作物加工工厂随意排放污水,以及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尾气,均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当地政府与有关部门需要做好水循环体系建设工作,即建设沼气池、建设垃圾转运处理中心等,积极应对并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在基础设施方面,部分村镇尽管有特色农产品,但乡村道路较旧,不符合道路工程需求,农产品运输困难。例如,南方某村镇气候湿润多雨,盛产沃柑,但村镇中道路硬化不足,下雨后道路泥泞,运输车难以通过。同时部分道路坑洼严重,运输车行驶较为颠簸,导致沃柑在运输中碰撞,坏果率提升[3]。在上述情况下,当地政府可以与道路部门携手,做好道路工程建设,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按照相应标准修路,解决运输难问题。还可以根据村镇规划,几个村庄共用一个冷库,并在村镇设置物流点,尽可能降低坏果概率,提高农村人口收入。

五、调整产业布局,推广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明确生态农业的具体内容,采用实地勘查的方式了解农村地区内部情况,调整产业布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年轻人大量进入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多为老人与留守儿童,老人儿童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大片农村耕地荒芜。对此,可以采用升级乡村生产体系的方式,搭建农业科技园区,使用新型农业机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也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倡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秀美的自然景观,可以采用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形式,积极开发当地各类资源。例如,在农村地区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涵盖种植体验、瓜果采摘、非遗技艺学习、特色观光等,还可以结合季节情况开展赏花等主题活动。与中小学校合作,为中小学生打造生态农业研学基地,学生农村地区欣赏绿水青山、人文风貌,开展劳动、自然教育。当地居民依托旅游产业从事饮食、住宿、娱乐类工作,进一步拓宽其职业发展渠道。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拆除乱搭乱建的户外厕所等,美化乡村环境,使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乡村生态旅游,录制宣传片上传至多媒体平台,使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美景,主动参与到旅游中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六、推动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产业融合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按照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级,科学设置农产品价位,并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上架、售卖,用品质吸引顾客购买;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发挥创意,优化产业结构,采用单独推广与捆绑式推广的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推出“订单农业+中央厨房”“生鲜产品+冷链到家”等项目,并采用数字化管理的方式实现供销一体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与企业信誉度。例如,某地的苹果脆甜,为特色农产品,可以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宣传电影,或者与当地知名艺术家合作,采用直播推广的方式扩大影响面[4]。扩大种植规模,获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等,并前往检验部门检测农药残留、营养物质,用检验报告作为后续推广、售卖的“身份卡”,彰显苹果的生态性。也可以建立生产基地,制定严格的产品标准,推出“精选”“严选”类产品。此外,采用试点的方式,汲取其他地区品牌建设经验,拓宽农副产品市场空间,为乡村振兴事业添动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发挥制定协同发展机制,采用扶持政策、科学技术等方式打造生态农业,采用因地制宜、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为生态农业注入活力,打造独特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4,(08):130-132.

[2]程晓蕊.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05):22-24.

[3]宋学梅.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2):49-51.

[4]张筱根,韩建民.生态农业产业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基于乡村振兴视角[J].热带农业工程,2023,47(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