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罗平县苗族妇女盛装服饰制作

作者

刘应全

罗平县文化馆 655800

摘要: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中,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罗平县作为苗族聚居地之一,其苗族妇女盛装服饰更是承载着该地区苗族人民独特的历史记忆、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罗平县苗族妇女盛装服饰的制作技艺,特别是挑花工艺的特点、工艺流程以及其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罗平县苗族妇女盛装服饰的详细分析,揭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强调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

关键词:罗平县;苗族妇女;盛装服饰;挑花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平县苗族妇女以其独特的挑花工艺闻名遐迩,这种工艺在苗族盛装服饰的制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苗族盛装不仅是苗族妇女珍贵的嫁妆品,更是她们日常生活和重要节日中的必备之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一、挑花工艺的特点

挑花工艺,作为苗族盛装服饰中的精髓,其独特之处体现在材料选择、技法运用以及图案设计上。

在材料选择上,挑花工艺尤为讲究。底布多采用青、黑色直纱布,这两种颜色沉稳大气,与苗族文化的深邃内涵相得益彰。白、红、蓝色布虽然也偶有使用,但相对较少,它们作为点缀,为服饰增添一抹亮色。而挑花线料则丰富多样,彩色丝线、棉线、绒线等应有尽有,这些线料质地柔软,色彩鲜艳,为挑花工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挑花技法更是独具匠心。挑花过程不画图、不画线,全靠挑花者的爱好和丰富想象力进行挑制。她们心中自有乾坤,指尖轻动,便能将心中的美景呈现在布面上。挑花顺序也有讲究,先匡后缀,先深后浅,先疏后密,渐次明朗。这种顺序不仅保证了图案的层次感,还使得挑花过程如同一场艺术创作,既有序又充满灵感。

传统花纹图案多达50多种,每一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挑制时,工艺讲究准、齐、严、匀、直、巧,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苗族妇女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这些图案栩栩如生,成为苗族盛装服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盛装服饰的制作工艺流程

苗族妇女的盛装服饰,是她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其制作工艺流程繁琐而精细,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挑花工艺是盛装服饰制作中的核心环节。头饰、衣襟、披肩、垫肩、袖子、档背片、垫腰片、围腰、围帘、绑腿带等,无一不是挑花工艺品的展现。苗族妇女以青、黑布为底,用彩色丝线、棉线、绒线等挑制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或寓意吉祥,或象征美好,都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挑制一套完整的盛装服饰,往往需要花费两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苗族妇女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除了挑花工艺,纺纱织布也是盛装服饰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种麻、割麻、晒麻、剐麻、接麻丝、纺麻纱、煮麻纱、洗麻纱、碾麻纱等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精心操作,不能有丝毫马虎。尤其是纺纱织布制作一条百折麻布白裙,更是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这条白裙作为盛装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地、色泽、纹理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以展现出苗族妇女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苗族妇女一套盛装服饰的制作完工约需三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她们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挑选、设计、挑制和缝制,才能最终完成这套充满民族特色的盛装服饰。这不仅是苗族妇女对美的追求,更是她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盛装服饰的文化内涵

苗族盛装服饰,不仅仅是华丽的衣裳,更是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如同一部活生生的苗族变迁史,浓缩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图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曲线代表着蜿蜒流淌的江河,波纹则象征着层层叠叠的梯田梯地,绿色方块宛如浩渺的洞庭湖水,三角形则是巍峨挺立的山峰,点状图案则寓意着丰收的谷穗。这些图案不仅美化了服饰,更让苗族的历史与地理在服饰上得以流传。尤为特别的是,苗族妇女的围腰图案,竟然巧妙地象征着一幅地图。中央的正方形花纹,代表着京城,四方的城门则象征着东西南北四道门。门外的花纹,代表着省(市区)城,省外的花纹则代表着地(市州)城,地外的花纹则进一步代表着县(市区)城。线条则宛如街道和环城路,外围的线条则象征着国界。这样的设计,不仅展示了苗族妇女的巧思,更体现了苗族人民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据传,苗族首领曾将祖居洞庭湖一带的地图转入苗族妇女的挑花之中,使其成为苗族服饰的一部分。这既是一种对祖居地的纪念,也是一种对子孙后代的嘱托。它暗示着苗族祖居的蓝图凭据,代代相传,提醒着子子孙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铭记自己的根源与使命。

四、挑花技艺的传承现状

苗族挑花技艺,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现状令人既感骄傲又忧虑。在“50”后的苗族妇女中,挑花技艺几乎人人皆会,无论是制作盛装服饰还是纺纱织布做百折麻布白裙,她们都能信手拈来,只分快慢好丑,这充分展示了苗族妇女对这一技艺的熟练掌握和热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挑花技艺的传承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到了“60”后一代,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还会这项技艺,而“70”后更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掌握。更令人担忧的是,“80”、“90”后的年轻一代,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缺乏兴趣,恐难以为继这一传统技艺。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易呈作为“50”后的苗族妇女代表,显得尤为珍贵。她是罗平县苗族妇女挑花制作盛装服饰和纺纱织布做百折麻布白裙的能手,她的技艺精湛,作品精美,为苗族挑花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如何让这一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仍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五、结论

罗平县苗族妇女盛装服饰的制作技艺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挑花工艺精湛、工艺流程复杂、文化内涵丰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加强对苗族盛装服饰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和推广苗族盛装服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

采访对象:罗平县城文笔路龙逸尚都  陶易呈

撰稿人:罗平县文化馆            刘应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