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儋州时期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尹楠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双庙集镇陶庙小学 232214
摘要:苏轼的民本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并在黄州、惠州、儋州等不同时期的流亡中得到升华。儋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苏轼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中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一时期,苏轼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儋州人民的劝勉和期盼,如劝勉澧汉人和睦相处,推广教育,指导农业种植技术等。在整理苏轼儋州时期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阐述诗歌中民本思想的具体内涵,深入了解产生民本思想的原因。苏轼一生都在践行其民本思想,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关注民生疾苦。探究苏轼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一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二是苏轼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关键词:苏轼;儋州诗歌;民本思想
引言
“民本”一词最初来自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等语。孔子主张“仁政”的政策在《论语》中,他说:“节约金钱,爱人民,这样人民才能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一方面,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民”“重”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德治”和“仁治”,表面上要求统治者“德”、“仁”。[1]孔子的思想是“富民、教人、使人”。孟子认为“民是最可贵的,皇是光”;朱熹认为国家应该以民为本。鉴于此,他们都强调百姓的意志和命运,从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儒家文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概念和三个基本思想。其中,以人为本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是“立王为民”、“民为国之本”、“民为民之本”。[2]
一、苏轼民本思想形成原因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民本思想的得到丰富的地方。在儋州时期,苏轼的民本思想达到了顶峰。同时,他的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提倡各民族团结和谐。改变风俗习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改革农业耕作等方面。苏轼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原因如下:
(一)儒家的传统思想
苏轼年轻时博览群书,尤其是对儒家书籍的阅读,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饱读诗书。幼时就对“民本”的观念有所了解。这直接为苏轼看重“民”,即人民,人民至上,以民为本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苏轼被贬入儋州后,积累了黄州、惠州人民的实践经验,能够迅速发现儋州人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与人民交往的实践
苏轼自“乌台诗案”后连遭贬谪,并且官职一次一次比低。在贬谪时期,苏轼随着环境的变化,合理地丰富了自己的民本思想。这直接为苏轼实现远大政治报负转移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提供了地理条件。
二、苏轼儋州诗歌民本思想的表现
儋州位于现在海南省的一个偏远地区。儋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关系到国家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苏轼尽管处于被贬儋州的失意之中,政治处境与生活条件十分窘迫,但并没有就此消沉,仍然根据儋州实际情况,尽其所能地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利益。同时,苏轼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重视教育程度超出了当时其它地区,改革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苏轼赢得了当地黎族和汉族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一)强烈地呼吁民族团结
历史时期,儋州主要有黎族和汉族等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民族问题十分突出。于是,苏轼在该时期大力促进和呼吁各民族团结相处。苏轼指责统治者轻视和不提倡对两族人民农耕技术的培养,对待黎族人民有着不公平不公正的对待。贪官污吏,鹰之狼食。[3]诗人在此诗中,强烈地抨击了有意制造民族分裂的行径,并直言不讳对“贪官污吏”进行强烈谴责。
(二)大力提升文化教育水平
苏轼经过研究,要想儋州这一片土地上实现真正的“富足”,必须通过文化教育来推进和发展。因此,在苏轼被贬谪而为仕途担忧的忧惧生活中,大力发展儋州文化教育事业恰好消解了苏轼内心的愁苦和郁闷。也因为贬谪的原因,苏轼没有过多行政资源可以利用,他完全凭借自己个人的努力去影响去劝诫儋州人民重视对子女文化教育。所以,“劝学”主题亦是苏轼儋州诗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他常常因为听到黎族孩子的朗朗书声而感到兴奋。于是,苏轼开始广泛开设学堂,督促黎族汉族居民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学堂,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希冀实现当地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化民成俗
苏轼的“言”与“行”与儒家思想不可分割,儒家推崇“仁爱”,讲求“以民为本”“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礼记学记》,主要意思是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教育先行。[4]苏轼据儋州地区实际情况,在“化民成俗”,从农业耕作、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几项举措致力于帮助当地人民树立正确的生产劳动观念,在保证家庭温饱的同时,也为儋州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苏轼诗歌民本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苏轼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十分喜爱儒家传统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具体体现。因为对《尚书》的深入的研究,使其对各朝代的生存、兴衰及其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深切地意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人民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
“民本思想”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是国家和国家的根本。只有当人民过上稳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和平。“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忠王爱民,请献一切,以民为本,为民请命,关注民生,实行仁政”。
教育第一,以人为本,是民生之本,也是民生之本。这也是苏轼以人为本、坚定主张的实现途径。由于政治上的垮台,苏轼被贬到儋州,一个贫瘠的地方。在当时,海南大部分是黎族人居住的地方,它超越了中国文化的界限。苏轼留下了自己的诗歌、书法和书法作品,与儋州当地人民进行了深入的交往,并与他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他向后人展示的是“小儿误喜朱颜在”“父老争看乌角巾”的欢乐场面,以及促进学习、教育人们的行为。
苏轼对“九死南荒吾不悔”和“余生欲老海南村”的深厚感情,为海南人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他把儋州当作自己的家乡,贴近海南人民的思想感情。当苏轼第一次住在儋州时,岛上流行着一种严重的疾病,黎族人民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当他生病时,他得到了巫师的治疗。苏翁试图改变这种坏习惯。他经常自己检查草药,写医嘱,经常下乡采集草药,自己制作药物,给人们开方治病。
结论
儋州时期是苏轼遭遇贬谪的最后一段,也是他创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峰。由于儋州的特殊性,苏轼的民本思想是这一时期最为完善的。苏轼在儋州的诗歌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民本思想。苏轼的以人为本思想旨在建立一个平等、和谐、团结的社会,帮助黎族和汉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蔡兴科.苏轼谪儋诗的民本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
[2]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5(1):5.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h卷1[M].中华书局,2011:7.
[4]苏辙.苏辙文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M].北京:中华书局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