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移动医疗平台用户的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刘婷婷 陈露露 黄芳莹 李罗娜 韦春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移动医疗平台用户的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用户普遍关注个人隐私,尤其是身份和健康数据,但学生群体担忧度较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则相对较低。此外,法律法规和技术因素被认为对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较大,但公众认知仍有提升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平台应强化数据加密和安全防护,提升用户数据控制权;二是政府需开展定制化隐私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三是用户自身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这些措施旨在增强用户信任,保障隐私安全,推动移动医疗平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移动医疗 隐私安全 风险感知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平台在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比达咨询发布的《中国移动医疗APP产品监测报告2018》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医疗APP的活跃用户规模自2017年5月起稳步增长,至2018年2月已达2864.9万人”。移动医疗平台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使患者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医疗资源、进行健康监测和咨询,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平台的访问量大幅增加,成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用户对这些平台的依赖性增强,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聚焦移动医疗平台用户隐私安全风险感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法收集 182 份上海市松江区高校学生及居民的有效问卷,并运用 SPSS 软件分析。调查发现:多数用户重视隐私,对个人身份和健康状况数据关注度高,但不同职业、教育水平用户的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学生群体担忧度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相对较低;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技术因素等被普遍认为对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较大,但 “影响非常大” 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说明隐私保护措施与公众认知有待加强。

目前,学界已有一些关于移动医疗平台用户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例如:关于医疗问诊APP隐私政策认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张玥、王坚、朱庆华,2019),互联网医疗患者隐私保护对策(马文瑞、于凯、姜茂敏,2021),移动医疗服务用户健康信息披露意愿研究(胡小飞、陈进亮,2023),以及“互联网+医疗”背景下我国患者隐私泄露风险及防控策略(李立清、丁海峰,2023)等。但总体而言,针对移动医疗平台用户隐私安全风险感知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稀缺。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移动医疗平台应强化数据加密与安全防护,提升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政府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开展定制化信息安全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并开展宣传活动;用户自身需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这些措施旨在提升用户对移动医疗平台的信任度,保障用户隐私安全,推动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核心概念

2.1隐私

隐私指的是个人或组织拥有的、不希望公开或分享的敏感信息和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身体、通信、居住、健康、财产等方面的个人数据。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及其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活动和信息。在法律和人权层面,隐私保护体现为个人对其敏感信息的控制权和保护权,防止未经授权的收集、使用、共享或公开。隐私保护涵盖了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旨在避免信息的滥用或泄露,保障个人的尊严、自由与安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隐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要求个人和组织采取技术、管理与法律措施共同维护隐私安全。本文主要关注的隐私安全风险是移动医疗平台中,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或数据滥用的风险。

2.2隐私安全风险感知

隐私安全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其个人信息可能被不当获取、使用或泄露的潜在风险的认知程度。提升隐私安全风险感知有助于个体更警觉地处理和分享个人信息,从而降低信息泄露和隐私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常见的隐私安全风险包括网络攻击、内部泄露、数据处理不当、弱密码管理、验证码安全漏洞、不当权限管理以及个人信息的过度披露。本文试图了解移动医疗平台用户对隐私安全风险的感知情况,包括他们对隐私泄露可能性的评估和对潜在损失的认知。

2.3移动医疗平台

移动医疗平台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在线平台。用户通过手机App或网页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挂号、咨询医生、获取诊断、预约检查、购买药品等功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此外,平台还提供健康管理功能,如记录健康数据、制定健康计划和接收健康提醒等,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移动医疗平台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医疗资源和服务,大提高了就医效率和便利性。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小程序向上海松江区七所高校的大学生以及部分居民推送问卷,调查持续一个月,最终共收集到182份有效问卷。问卷设计包括四个主要部分:首先是用户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状况,以探索这些人口特征与隐私安全风险感知之间的潜在联系。其次,问卷还调查了用户对移动医疗平台的使用情况,具体包括用户对哪些平台有所了解、使用过哪些服务及用户对平台的总体评价。第三部分重点关注用户对隐私安全的感知,调查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的隐私安全担忧及个人隐私关注程度,这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通过开放式问题收集用户对如何改善移动医疗平台隐私保护措施的意见与建议,旨在了解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期望和需求。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调查结果

4.1移动医疗平台用户隐私安全风险感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用户对个人隐私的关注较高。具体而言,52.75%的人担心个人信息泄露,54.39%的用户关注信息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包括身份数据(如姓名、国籍、职业、婚姻状态、身份证号等)、通讯信息(如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等)、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面容、声纹、DNA)、健康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温、血压、脉率、血型等)以及诊疗信息(治疗记录、用药情况、检查项目及结果等)。其中,用户对个人身份数据和健康状况数据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27.47%和17.58%。这些用户通常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因此保持较高的警觉性。而少部分用户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经验,忽视了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这种认知差异导致用户在使用移动医疗平台时的风险感知程度存在差异。

4.2 移动医疗平台用户隐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对用户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差异有影响。在年龄方面,76.84%的用户来自于对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接触时间较长的年轻群体,说明年轻用户可能更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和便捷性而忽视隐私安全风险;而中老年用户则可能因缺乏技术知识而难以有效应对安全风险。这些差异要求移动医疗平台在制定安全策略时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在受教育程度上,大专/本科用户和硕士及以上用户中有59.8%表示赞同或完全赞同个人信息泄露会造成损失,而初中及以下和中专/高中教育背景的比例为40%,显示出较高教育水平的用户对移动医疗平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更加担忧。这些数据提示移动医疗平台的开发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针对不同教育背景的用户群体制定相应的隐私保护措施,并加强对低教育水平用户的隐私教育,以提升他们的隐私保护意识。不同职业类型的用户对隐私安全风险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如表4.2所示,学生群体中有79.2%的用户表示担心在使用移动医疗平台时隐私信息被泄露,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之下,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的担忧比例分别为40%和43.1%。这一现象可能与信息技术接触程度、隐私泄露后果认知和个人权益保护意识有关。学生群体通常对隐私保护问题更为敏感,可能与其较高的数字化使用频率以及对隐私风险的较高认知水平有关。相反,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可能因日常生活中对隐私泄露的认知较为有限,或缺乏足够的隐私保护知识,因此他们的隐私安全风险感知相对较低。

调查还发现,移动医疗平台用户对隐私安全风险感知的状况受到如下多个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个人认知与行为、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技术因素、市场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下表3)。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和技术因素被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对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具有较大影响,分别有58人(31.87%)和54人(29.67%)选择这一选项。这表明,法律和技术在保护隐私方面的作用被普遍认可。相比之下,个人认知与行为的影响较为均衡,37人(20.33%)认为其影响非常大,57人(31.32%)认为其影响较大,反映了隐私意识和使用习惯在隐私风险感知中的重要性。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分别有33人(18.13%)和35人(19.23%)认为它们对隐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非常大,这表明行业自律和社会文化氛围在隐私保护中的潜在作用。

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虽然法律法规、技术因素、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被认为对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比例不够高,分别为20.33%、19.78%、22.53%、18.13%和19.23%。这表明,尽管公众普遍认为这些因素重要,但他们认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尚未达到极端水平。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尽管隐私保护的相关措施和因素已经得到了普遍关注,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提升隐私意识、加强法律执行、促进技术创新、优化市场竞争以及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仍然是提高隐私保护和减少风险感知的重要方向。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基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移动医疗平台用户对隐私安全风险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绝大多数用户对隐私泄露问题具有较高关注,尤其是个人身份和健康状况数据,显示出隐私安全在用户心中的重要性。职业类型、教育水平等社会人口学特征对隐私安全风险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学生群体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尤为突出,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工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风险感知。此外,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和技术因素被大多数用户认为对隐私安全风险有较大影响,表明法律和技术在隐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尽管公众普遍认可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影响非常大”的比例相对较低,这表明隐私保护措施和公众认知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总的来看,隐私安全风险感知受个人认知、法律法规、技术保障、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隐私保护意识和措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隐私安全挑战。

5.2应对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移动医疗平台的隐私安全风险,缓解用户对隐私问题的担忧,本文从平台服务提供方、政府和用户三个主体提出了促进隐私高效管理的对策,以支持移动医疗行业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移动医疗平台应加强数据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以降低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平台应不断提升隐私保护技术,确保用户的敏感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得到充分保护。此外,平台应增加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允许用户更加灵活地管理隐私设置,从而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安全感。

第二,政府应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特征,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安全教育,增强隐私保护意识。例如,针对低教育水平和不同职业背景的用户,政府应提供差异化的隐私保护措施,以确保隐私保护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政府和监管机构还应加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地。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隐私保护的重视,鼓励用户积极参与隐私保护实践。

第三,用户自身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地处理个人信息。例如,在使用网站或移动应用时,应避免随意填写和上传个人信息,注意保护个人账户和密码,定期检查设备安全并进行木马病毒查杀,避免在公共场所连接不安全的Wi-Fi网络,谨慎设置APP权限等。通过这些日常行为的改进,用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减少隐私泄露的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用户对移动医疗平台的信任度,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权益,促进平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婷婷,周春芳,熊洁,李阅兰,张金凤,高翔.广西8家医院移动医疗平台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4,41(8):58-65.

[2]卢雪辉.区块链技术在水利水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4(15):45-52.

[3] 刘丹,魏殿利,刘弦等.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中的应⽤[J].2024,43(4):447 - 450 .

[4]叶小源,王位先.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中用户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5):147-156.

[5] 刘宇涵.我国移动医疗类App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21.002011.

[6] 陈莹.S医院智慧医疗平台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4.000184.

[7]莫敏,匡宇扬,朱庆华,李秋月,岳泉.移动医疗中个性化-多样性匿名隐私保护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2,58(6):91-98.

[8]张山,郝晓宁,马聘宇,刘乾坤,郑研辉.卫生经济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1,40(11):36-40.

[9] 朱光,李凤景,颜燚.悖论消解作用下的移动医疗隐私披露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8):104- 114.

[10]吴广玉.基于文本挖掘的在线医疗社区患者评论关注点研究[J].科技与产业,2022(1):56-61.

[11]刘乾坤,马聘余.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隐私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2019(9):5-10

[12]欧阳婷,杨银凤,束建华,张蕾,王丹.健康大数据背景下患者隐私保护意识调查及伦理思考[A].巢湖学院学报,2020(6):91-98.

[13]张玥, 王坚, 朱庆华.医疗问诊APP隐私政策认知影响因素的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6): 105-110.

[14]马文瑞, 于凯, 姜茂敏.互联网医疗患者隐私保护对策[J]. 中国数字医学, 2021, 16(5): 12-16.

[15]胡小飞, 陈进亮.移动医疗服务用户健康信息披露意愿研究——基于fsQCA和NCA的实证分析[J]. 中国数字医学, 2023, 18(2): 10-15.

[16]李立清, 丁海峰.互联网+医疗背景下我国患者隐私泄露风险及防控策略[J]. 中国医院管理, 2023, 43(4): 23-28.

[17]孟大程, 罗恩韬, 王国军.移动医疗中基于机会计算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6, 37(12): 2643-2648.

18]马骋宇, 刘乾坤.移动健康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评价及实证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9, 14(3): 20-24。

[19]朱侯, 刘华, 杜宇.隐私忧虑背景下的移动医疗APP使用意愿研究——基于三方博弈的视角[J].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19, 3(5): 93-106.

[20]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9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R]. 北京: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9。

[21]唐薇.宁夏移动医疗监管问题研究[D]. 银川: 宁夏大学, 2023。

[22]聂亚青,吴庭璋,王若佳等.基于BERTopic模型的健康信息学主题挖掘与发展演化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3): 15-20.

[23]陈炎华,李炯彬,安淇雨.大数据时代智能终端移动应用App个人隐私合规性分析[J]. 信息安全学报, 2023, 8(2): 34-40.

[24]陈丽婷, 王子豪, 王爱青.移动应用隐私合规检查技术研究[J]. 信息安全学报, 2024, 9(1): 23-29。

[25]杨康怡, 康永姣, 杨珺雯等.基于专科护士的糖尿病移动医疗发展现状[J]. 护理研究, 2024, 38(5): 45-50.

[25]王雅霞, 曹峰, 宋丹等. 医养结合背景下社区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10): 2345-2350.

[25]袁姣, 金阳, 马鸣等. 我国研究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机遇与挑战[J]. 中国医院管理, 2023, 43(6): 45-50.

[26]杨萌柳, 曾燕, 许浪等.老年人失眠及其类型对认知障碍患病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 42(12): 3456-3460.

[27]晏琼, 杨睿, 黄芳等.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慢病患者居家药学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J]. 中国医院管理, 2024, 44(3):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