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实施研究

作者

彭斯

武汉建工集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工程安全性、耐久性和功能性的重要保障。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标准不统一、管理手段滞后、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隐患频发。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本文探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分析当前管理体系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如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等。研究表明,现代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策略;信息化管理;全过程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直接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受管理模式、技术手段、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质量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标准执行不到位、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责任追溯机制不完善等。特别是在现代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通过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控制水平,减少施工缺陷和质量隐患,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标准迈进。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标准、程序、控制措施和责任分工。该体系涵盖从工程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组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质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通过持续优化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控制程序、质量管理责任划分以及质量监督机制等。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包括质量目标与政策、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质量控制与监督机制以及质量管理文件与制度等多个方面[1]。首先,在质量目标与政策方面,需要设定明确的质量指标,例如要求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规定的C30等级,钢筋保护层厚度误差控制在±3mm范围内,以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是体系实施的基础,应由项目经理、质量总监、施工单位质检员、监理工程师等多层级人员共同构成,明确各自职责,形成责任清晰、相互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控制与监督机制方面,通过施工现场巡检、工序交接检查和隐蔽工程验收等手段,实时监控施工质量。例如,可利用超声波探测法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确保结构的密实性,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建筑外墙保温层质量,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热桥问题。此外,完善质量管理文件与制度也是体系运行的必要保障,应建立健全施工方案、质量控制计划、材料检验记录、施工日志等文件体系,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可追溯,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控性。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与标准化体系

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首先,应进一步细化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职责边界,确保各方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各司其职。例如,在模板支架的搭设过程中,确保其荷载承受能力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因模板变形或支撑失效导致混凝土构件质量问题。其次,推动施工工艺标准化,以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高施工精度。例如,采用工业化预制构件施工技术(如预制梁、预制墙板、预制楼梯等),减少现场湿作业,提升施工质量的一致性,同时缩短工期。此外,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大数据分析施工质量情况,定期优化质量控制标准。

(二)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用于工程质量的可视化管理,通过构建三维数字模型,提前发现设计冲突和施工问题,优化施工流程[2]。例如,在钢结构建筑项目中,BIM技术可用于模拟钢梁、钢柱的连接节点,提前检测是否存在干涉问题,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冲突导致的返工。其次,物联网(IoT)技术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施工环境,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质量标准。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嵌入式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确保其养护温度处于最佳范围(如10-25℃),防止因温度过低导致水化反应不充分,影响强度。此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质量风险预测,如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施工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质量缺陷类型,并提供预警机制。

(三)强化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

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措施。施工前,应严格审核施工图纸,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国家规范,例如地基处理必须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施工过程中,采用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记录关键工序,如钢筋绑扎应符合搭接长度要求,混凝土浇筑应分层振捣,确保密实度。施工后,质量验收可采用超声波探测、X射线检测等无损检测方法,确保结构安全性。

(四)优化质量管理责任体系

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方责任,有助于提高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和可追溯性。首先,施工单位应对质量自检负责,确保各项工序符合规范标准;监理单位则需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防止违规施工;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定期进行质量抽检,确保检测数据的客观性。例如,在高层建筑的防水工程中,施工单位应采用双层防水卷材工艺,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24小时闭水试验,而监理单位需对试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并确保防水层无渗漏问题。其次,应建立责任追溯机制,通过施工日志、质量检查记录、影像资料等方式,实现全过程质量追溯。

(五)提升质量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专业化的质量管理团队。首先,应通过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应建立质量管理职业认证体系,对质量管理人员实行分级认证制度,如取得质量管理师证书、无损检测工程师证书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质量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此外,可采用激励机制,如设立质量奖惩制度,对在施工过程中减少质量问题、降低质量事故率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提高全员质量管理意识。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与实践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经过科学规划、试运行及优化推广三个关键阶段。首先,在需求分析与体系规划阶段,应充分评估工程的质量管理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方案,例如针对高层建筑项目,重点关注混凝土强度控制、钢结构焊接质量及防水系统施工质量[3]。在体系构建与试运行阶段,应按照既定方案搭建质量管理体系,并选择试点项目进行运行,如在某住宅项目中试行BIM+物联网质量管理模式,通过BIM技术优化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施工数据,提高质量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最后,在体系优化与推广应用阶段,应根据试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调整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质量控制措施,并将成熟的管理模式推广至更多建筑工程项目,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管理标准,提高整体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分析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中,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质量控制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效[4]。例如,在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项目团队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云平台的管理模式,将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处理。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模型对建筑结构、材料使用、施工顺序等进行优化调整,同时结合云平台实时监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各阶段的工艺标准符合设计要求。该系统还可以记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并进行智能分析和预警,提高了施工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精准度。通过这一管理体系,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合格率从原来的98%提升至99.5%,显著减少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结构安全隐患,提高了工程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某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工程,该项目引入了智能监测系统,对沥青路面的压实度进行实时监控,并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施工参数,以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最佳水平。在传统施工方式下,沥青路面的压实度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和抽样检测,存在检测滞后、质量不均匀等问题。而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在摊铺设备上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实时获取沥青温度、压实度、厚度等关键数据,并结合GPS定位技术实现精准施工调整。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数据更加直观和可控,减少了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质量偏差。最终,该项目通过智能化管理手段,使路面平整度误差降低了30%,大幅提升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同时减少了后期养护成本。这些实践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优化施工流程,减少质量缺陷,还能提高工程的整体标准和耐久性,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执行力不足、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施工脱节、以及信息化应用难度较大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首先,施工单位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强,可能会出现执行标准不严格、偷工减料或施工工艺不规范的现象,导致工程质量隐患增加。为提高施工单位的执行力,应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追溯制度,明确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的直接责任[5]。例如,在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保护层厚度误差不得超过±3mm。然而,在部分项目中,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模板安装不精准,可能导致保护层厚度偏差过大,影响结构耐久性。对此,可以采用责任追溯制度,要求施工单位对不合格部分进行返工,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以强化其质量管理意识。

其次,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施工脱节的问题及优化方向。部分建筑工程项目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由于施工现场条件复杂,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管理体系在实际施工中的执行效果不佳。例如,在大型市政工程项目中,施工现场面积大、作业人员分散,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难以全面覆盖,可能导致质量问题被忽视或发现滞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例如引入无人机巡检技术,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扫描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高空巡检,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质量问题。无人机巡检可以有效覆盖大型施工现场,并通过数据自动分析识别质量隐患,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最后,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应用的难点与突破策略。尽管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质量管理效率,但部分施工企业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管理软件和数据分析能力,导致信息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受限。例如,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尚未建立BIM管理体系,仍依赖传统的纸质文档和手工记录施工数据,导致数据共享困难、管理效率低下。为突破这一瓶颈,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组织BIM技术、智能监测系统的培训班,为施工单位提供专业技能指导,同时鼓励企业引进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例如,在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企业通过外聘BIM工程师,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得项目团队能够熟练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质量检测和数据分析,最终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总结: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实施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关键。通过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引入信息化技术、强化全过程控制、优化责任体系和提升人员素养,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持续改进与优化。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J].居业,2023,(11):192-194.

[2]樊吉.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2024.058648.

[3]祝林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与实践[J].工程机械文摘,2024,(06):91-93.

[4]袁源.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3.002574.

[5]尹晨光.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