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
曹维定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平远中学 广东梅州 514600
摘要:高三,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毕业的压力、职业规划的迷茫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焦虑心理如影随形。数据显示,超70%的高三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与身心健康。因此,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刻不容缓。为此,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舒缓焦虑,理性规划职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毕业与未来的挑战,助力学生平稳跨越高三,迈向人生新征程。
关键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心理调适
引言
高三阶段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高考带来的升学压力、学业负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使高三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荷。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成绩,更关乎其长远的身心发展。当前虽存在一些通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缺乏紧密贴合高三学生特殊需求的专门课程。因此,开发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迫在眉睫,它能依据本校学生特点精准施策,提供更具实效的心理支持与引导,帮助学生以良好心态迎接高考挑战 。
一、解码焦虑,轻松备考
深入分析高三学生焦虑心理的来源,涉及学业压力方面,比如经常考试成绩起伏,升学目标难以实现等;家庭期望、家长过高要求和热切期望;社会环境方面,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舆论氛围浓厚等等。细说焦虑,从生理层面上看,如失眠、食欲不振和头痛;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和过分担心。介绍了各种缓解焦虑的实用技巧,内容包括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和正念冥想以及其他身心放松方法;指导学生主动自我暗示和利用认知重构矫正不合理思维[1]。
采用案例分析法呈现了不同学生因焦虑而烦恼并成功战胜焦虑的实际事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原因和应对策略、分享学生相似的体验和感悟。我们进行了心理评估活动,并使用了专业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来帮助学生准确地量化学生的焦虑水平。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二、了解自己,探究发展
借助性格测试(如MBTI)、兴趣量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能力评估等工具,全方位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优势。对常用职业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内容涉及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前景以及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养等;共享各个行业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等信息,开阔学生职业认知视野。深刻阐述了职业规划的意义和基本程序,包括自我评估、职业探索、目标设定和计划制定及调整。
组织学生在线上测试性格和兴趣,并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生涯规划师对报告进行诠释,以帮助学生了解测试结果和职业选择之间的联系。召开职业分享会,邀请各职业领域校友、家长或者专业人士进入教室分享学生的职业经历、工作日常和成长经历,并开设互动问答环节供学生进行深度沟通[2]。
三、厘清道路,谋划未来
结合学生的个人认知和职业探索的成果,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指导,这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设定,基于这些职业目标,我们还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合适的高考志愿选择策略,并分享了选择学校和专业匹配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为达到职业目标而制订具体方案,例如高中学业提升方案、大学时期专业学习和实践方案以及毕业时职业发展初期方案[3]。
进行一对一职业规划辅导,心理教师及生涯规划师针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目标等因素,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及职业发展规划辅导。举办高考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专题讲座,约请招生专家和高校教师就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解读,交流填报志愿的经验和心得。
四、压力调适,坦然面对
进一步深化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教授学生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以积极心态面对压力;融入多种时间管理策略,包括番茄工作法和四象限法则等,旨在提升学习效率并减轻因任务过于繁重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应考心理辅导并分享考前放松训练和积极心理暗示等心理调适方法;阐述了考试时的应对策略,比如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遇有疑难问题的应对措施;引导考后心态调整、正确审视考试成绩、避免因为分数波动而出现过分焦虑或者抑郁。
组织专题小组讨论,围绕“怎样面对考试的压力”“考不及格之后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等话题,让学生分享经验与困惑,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应对。约请高考状元和优秀毕业生交流备考经验和应考技巧,并组织模拟考试实战演练等活动,模拟考试的过程和环境,使学生对考试节奏了如指掌,教师对考试后的心理疏导和答题技巧进行分析。
五、告别和展望,满怀信心地向前迈进
以毕业为主题,带领学生重温高中三年成长经历,并通过编制成长纪念册,召开主题班会,向教师、同学及亲人表达谢意,加强情感联结,减轻因毕业离别而产生的感伤和怅惘心情。组织学生展望未来,交流对大学生活及未来事业的想象,激励学生勇敢地追求理想,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今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
组织各种毕业感恩活动,例如毕业晚会和感恩留言墙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留下美好的回忆;举办以“我的前途不是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信仰;举办毕业生心理座谈会,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回答学生对前途的疑惑和忧虑,予以鼓励和扶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开展校本课程,高三学生在心理调适、职业规划和未来展望上都会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心理、清楚地了解自己、理性地规划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用自信、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毕业和高考。同时,家校共育的模式也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全方面的支持。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帮助每个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期稳步前进、扬帆起航、寻梦成才、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莹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及风险挑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03):56-59.
[2]郑朝晖,罗秀云,孙阳菊,李其踊,邹键.学生发展需求导向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5(02):78-80.
[3]王宁.融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养——高中心理健康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