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提质:初中语文跨学科情境教学的“破界”实践与效能研究
衡海亮
陕西省城固县润东九年制学校 723200
一、引言
“双减”背景强调教育领域对新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育人方式的探索与构建,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推动教育向更具综合性、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学科本位倾向,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脱节,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跨学科情境教学以语文学习为核心,有机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思维,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跨学科场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契合“双减”背景下对“大语文观”的倡导,能让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初中语文跨学科情境教学的价值
1、拓宽语文学习视野
跨学科情境教学打破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接触历史、地理、艺术等多领域知识。例如,在学习《三峡》时,结合地理学科中“河流地貌”知识理解三峡的自然成因,结合历史学科中“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体会文本背后的时代意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形成多维度的认知。
2、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在跨学科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的阅读、表达、思维能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如开展“校园文化墙设计”情境活动,学生需用语文知识撰写介绍文案(语言表达),结合美术学科的构图、色彩知识设计版面(审美应用),运用数学学科的比例知识规划布局(逻辑计算),在此过程中,语文能力与多学科技能得到综合锻炼。
3、 培养核心素养
跨学科情境教学注重真实问题的解决,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环保主题调查报告”情境中,学生需通过语文阅读搜集环保资料、用文字撰写报告,同时结合生物学科的生态知识分析问题、用数据统计(数学)呈现结果,整个过程中,信息整合、逻辑梳理、团队协作等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初中语文跨学科情境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1、与历史学科融合:构建“文史互证”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蕴含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历史学科融合可让学生“以文知史、以史解文”。
在教学《史记·陈涉世家》时,创设“历史法庭”情境:将班级分为“控方”“辩方”“陪审团”三组,结合历史学科中“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知识,用语文的文本分析能力解读“陈涉起义的原因与影响”。控方从“苛政猛于虎”的文本细节出发,论证起义的必然性;辩方结合历史史料,分析起义的局限性;陪审团通过语言表达阐述观点,最终形成对文本与历史的深度理解。
此外,可开展“历史剧改编”活动,让学生将《木兰诗》改编为短剧,在剧本撰写(语文)中融入历史学科“南北朝社会风貌”的知识,如服饰、战争制度等,通过表演还原历史场景,实现文史知识的融合运用。
2、与艺术学科融合:创设“读写绘演”情境
艺术学科的审美与表达形式,能为语文的“读写”提供具象化载体,让语言文字与视觉、听觉艺术结合。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融合音乐、美术学科创设情境: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音乐学科“打击乐节奏”知识),让学生用美术速写描绘鼓点的“力量感”;再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与节奏,分析文本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等比喻句的妙处;最后分组用肢体语言(表演艺术)再现“元气淋漓”的场景,并用排比句式描述表演感受,实现“视觉—听觉—语言”的联动。
在写作教学中,开展“诗歌配画”活动:让学生为自己创作的“春景诗”搭配水彩画,结合美术学科“色彩象征”知识(如嫩绿代表生机),在画作旁用文字注解诗歌意象,使文字表达与视觉艺术相互映衬,提升审美与写作能力。
3、与科学学科融合:设计“探究实践”情境
科学学科的理性思维与探究方法,能让语文的“说明、论证”更具逻辑性与实践性。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融合物理学科“力学结构”知识创设“桥梁设计师”情境:学生分组扮演“设计师团队”,先用语文知识梳理课文中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说明顺序;再结合物理学科“拱形承重原理”分析赵州桥的设计优势;最后用文字撰写“新型桥梁设计方案”,并通过图表(数学学科“比例绘制”)辅助说明,既锻炼说明文写作能力,又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在“自然观察日记”写作中,融合生物学科“动植物生长规律”知识:让学生连续观察校园植物,用语文日记记录生长变化(如“新芽破土时的弧度”),同时用生物学科的“光合作用”知识解释变化原因,使日记内容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
四、初中语文跨学科情境教学的实施注意事项
1、立足语文本位,避免“学科泛化”
跨学科情境教学的核心是“以语文为根基”,其他学科知识是辅助工具而非主体。例如,在与科学学科融合时,最终目标是提升说明文的写作逻辑,而非深入研究科学原理,需避免为追求“跨学科”而偏离语文教学目标。
2、设计阶梯式任务,降低融合难度
初中生的学科知识储备有限,跨学科情境任务需分层设计。如在“历史与语文”融合中,先让学生用历史时间线梳理文本事件(基础任务),再让学生分析历史背景对文本情感的影响(提升任务),逐步引导学生适应跨学科思维。
3、建立多元评价,关注综合表现
评价不仅关注语文知识的运用(如文本分析、语言表达),还需关注跨学科能力的体现(如团队协作中不同学科知识的互补、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整合)。可采用“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过程中展现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五、结论
在创建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情境教学是对“大语文观”的具体实践,它通过打破学科边界,让语文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与学生发展需求。通过与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实践,既能丰富语文课堂形式,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施过程中,需坚守语文本位,合理设计任务与评价,让跨学科情境教学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