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全过程管理路径探析

作者

李丽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本文以财经类S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为背景,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全过程课程思政融合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课程思政存在元素碎片化、评价滞后性、载体单一化等问题,提出全过程管理实施路径。创新性提出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全过程“三维模型图”,为财经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对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全过程管理;财经素养;双高建设

一、研究背景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体工作部署,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1],基于国家双高建设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S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应聚焦“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定位,以财经类专业群为核心,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聚焦关键指标需求,聚焦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仅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近五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仅包括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仅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关键指标。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其创新与改革对于实现双高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融入现状

(一)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

调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意识未被唤醒,学习动力不足,盲目跟风。一是课程设计内容虽然有涉及思政,却未与职业发展理论形成有机联结,如将工匠精神简单对应技能训练而缺乏价值解码。二是教学实施呈现“机械化嵌入”,教师多采用“专业知识+思政补丁”的线性模式,往往在知识点讲解后附加思政说教,导致价值引导与职业能力培养脱节。三是资源建设呈现碎片化且成割裂现状,校本教材常将思政内容单独设章,未贯穿职业认知、决策、实践各环节,数字化资源开发亦存在育人元素碎片化问题。这种形式化融合导致思政教育沦为课程“装饰性配件”,难以实现价值塑造与职业发展的协同共振。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元素缺乏系统设计

一是目标体系的“双轨脱节”。课程思政目标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尚未建立有机融合机制,存在“重技能培养轻价值引领"或"思政内容贴标签化”现象,导致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等核心要素在课程标准中呈现碎片化分布。二是内容架构的“平面拼贴”。思政元素多采取案例穿插式植入,缺乏与职业发展各阶段(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决策实施-生涯调整)的深度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主题未能形成贯穿课程的逻辑主线。例如,在财务岗位实训中,仅泛泛强调“不做假账”,大多数课程案例仍停留在单向灌输层面,如讲解“工匠精神”时仅展示模范人物事迹,未设置“智能财务冲击下职业忠诚度抉择”等互动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价值内化。三是实施路径的“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仍以传统讲授为主,未构建“情景模拟+朋辈教育+数字赋能”等多元渗透模式,校企合作资源中的红色工匠案例、行业伦理规范等思政素材开发不足。这种系统性缺位致使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形成“两张皮”,难以实现从“职业选择”到“人生价值”的升华,最终影响学生职业认同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协同培育。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缺乏融入机制

一是顶层设计缺位导致“目标悬浮”。课程标准与思政大纲尚未实现有机衔接,职业道德模块与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目标错位,职业价值观培养未能贯穿“认知-探索-决策-修正”的全周期,形成“思政元素游离于职业规划主线”的结构性疏离。二是协同机制缺失造成“校内外断层”。校企合作中红色工匠精神传承、行业伦理规范融入等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企业导师参与思政课程设计的制度尚未健全,导致职业场景中的思政教育载体虚化。三是动态调适机制匮乏引发“内容脱节”[2]。课程思政素材更新滞后于产业变革与技术革命,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伦理、工匠精神新内涵未能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传统思政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痛点的适配性不足。四是保障机制薄弱致使“实施乏力”。尚未建立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对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专项培训,校企联合开发的思政资源库、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支撑体系尚未成型。这种机制性梗阻导致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在目标设定、内容生产、实施路径、效果评估等环节形成闭环断裂,难以实现职业理想塑造与人生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三、全过程融入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政策政策衔接。省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尚未形成联动机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中思政元素占比低于15%,导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职业规划教学场域中被边缘化。二是整合“校-企-政”各类课程资源。校本思政资源库与行业数据库处于封闭状态,未建立包含红色工匠案例库)、职业伦理情景剧资源包的共享平台,形成“校-企-政”思政素材开发与应用的双重壁垒。

(二)进行课程重构

打造“四阶递进”模块,在职业启蒙阶段,开发“财经人物志”案例库,融合诚信经营(如同仁堂百年账册)、社会责任(蚂蚁森林碳账户)等思政要素,引导学生认知职业价值内核。 在技能强化阶段,在财务软件实训中增设“数据伦理”关卡,要求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训中处理“客户信息泄露”“税收筹划红线”等道德困境。在岗位适配阶段,校企共建“职业风险防控工作坊”,引入银行信贷审批、审计合规检查等真实场景,编制《财经职业伦理决策树》工具包。 在生涯发展阶段,设计“乡村振兴财务助理”实践项目,指导学生为县域企业编制《惠企政策执行报告》,在服务基层中深化家国情怀。

(三)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双师”认证,鼓励教师完成课程思政培训;二是进行“校企政”协同模式,联合企业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实操课程,与政府结对共建;三是进行数字化赋能,利用AI 赋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四是建课程评价体系,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处于平行线状态,课程标准中仅象征性列出“职业道德”等3-5个思政关键词,缺乏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要素分解到自我认知、职业决策等教学模块的精细化指标体系[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Z].(2025-01-23)[2025-02-19].https://www.eol.cn/zhengce/wenjian/202502/t20250219_2655130.shtml.

[2]刘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元素全融入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7):92-95.

[3]李登卉.职业生涯规划融入职业本科思政大课的教学创新实践[J].成才,2024(3):44-46.

作者简介:李丽(1987-),女,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与思政、高校党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24年院级科研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以S院校新商科背景下的学生为例》(KCSZ2024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