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物保护法实施对文物市场规范化的影响研究
齐振宝
文物市场作为文物流通与传承的重要平台,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形式日益多样。但是在繁荣昌盛的背后也潜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是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市场参与者为逐利而不惜牺牲文物原生环境给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另一方面是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中的漏洞导致文物市场监管不力。新的文物保护法的发布和执行,是为适应时代的进步和需求,它从制度上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文物保护和市场规范体系,目的是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实现这一目标,纠正文物市场失范现象,使文物市场走向规范化和健康化,继而使文物保护和市场发展良性互动。
一、新文物保护法核心要点解读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强化国家文化主权为核心导向,构建更具威慑力的文物治理框架。它的突破性意义是把文物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通过构建文物犯罪终身追责机制,彻底切断历史遗产非法流通的链条,并且第一次厘清数字化确权规则,回应元宇宙时代文化遗产确权争议 [1]。法律上创设文物生态保护红线,使不可移动文物周边的环境进入刚性保护的范围,构成一个三维立体保护空间。将区块链溯源技术作为强制标准引入监管层面,规定各级文物必须设置不可篡改电子身份证,进行挖掘至陈列全过程追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修正案将联合执法权交给文物部门,可以动员公安、海关等多个部门落实文物安全雷霆行动任务,这一跨部门协同机制极大增强执法效能。对民间收藏领域制定分级备案的制度,在确认合法收藏权益的前提下,还设定文物交易熔断的机制,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可以对高危文物的交易进行应急冻结。该法还创新地提出文物修复伦理审查体系,严禁一切有可能改变文物历史原真性和保证文化遗产信息完整性的问题干扰。该法通过刚性约束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对文物保护价值尺度进行重新界定,具有深刻意义,是文化传承由被动抢救向主动防御新范式转变的标志。
二、新文物保护法实施对文物市场规范化的直接影响
(一)交易行为规范化
新文物保护法实施前,文物交易行为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交易流程缺乏明确约束,易引发各类乱象。在新的文物保护法开始执行之后,文物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得到详尽的规定,从交易资格的审核到合同的签署,每一步都设定严格的准则。它使文物交易行为告别过去的随意性而步入有序轨道。交易双方都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以降低交易风险和减少欺诈,非法倒卖以及其他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从而有效地保证文物交易公正合法进行,促进文物市场向健康规范方向发展。
(二)市场透明度提升
曾经的文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买卖双方掌握的文物信息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市场交易不够公平。新文物保护法的施行重点在于增强市场的透明度。需要文物持有者详细透露文物的来源,传承的有序性以及其他关键信息,并需要通过权威渠道发布 [2]。如此,文物信息就可以完全流通于市场上,购买者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文物信息,继而更加客观地评判文物价值。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透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加理性,降低价格虚高或过低等不合理行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提升大众对于文物市场的信任程度。
(三)责任主体明确化
在旧有环境下,文物市场责任主体模糊,一旦出现问题,常面临责任推诿局面。新文物保护法施行以后,对各环节责任主体进行明确界定。不管是文物收藏者,交易商还是鉴定机构等等都清楚地解自己在文物交易和保护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在文物发生破损和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法律快速追索责任主体。这一明确性推动市场参与者更审慎地行动,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文物市场中违规现象的出现,从而为文物市场规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使文物保护和市场交易在明确责任的框架下有序进行。
三、基于新文物保护法实施文物市场规范化建议
完善文物鉴定评估体系以规范市场准入机制
在新文物保护法的时代背景下,文物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须一个完善且科学的鉴定评估体系作为基石。文物鉴定评估作为文物市场准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把关环节,它的准确性、权威性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和文物合理流转。目前,要积极整合专业力量与文物考古机构,各院校文博专业及业内资深专家共同组建国家级与省级文物鉴定评估专家库。通过建立统一,详细的鉴定评估标准及流程规范,覆盖文物年代测定,材质分析,工艺鉴别,艺术价值评定多维度指标,保证鉴定评估流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其他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鉴定进行准确数据支持。对进入市场流通的文物需要经专家库成员共同认定,提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和评估报告,对文物基本情况、认定依据等进行详细记载、评估价值等等,并将其作为进入文物市场的核心凭据,从根本上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杜绝赝品及非法文物进入市场,从而为文物市场创造出真实可信的交易环境。
(二)构建文物交易数字化监管平台强化全程溯源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文物交易数字化监管平台已成为强化文物全程溯源管理的必然趋势[3]。文物交易牵涉的环节和主体较多,传统监管方式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跟踪。以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前沿技术为支撑,构建全国联网文物交易数字化监管平台。文物交易之前,利用物联网设备将文物唯一性编码后置入电子标签中,详细描述文物起源,流转历史,历次鉴定评估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物数字化档案。交易过程采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点,将每笔交易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易双方的信息及交易价格等重要数据实时地记录下来,保证交易信息真实可追溯。该平台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不正常的交易行为进行及时报警,比如短时间内频繁成交的同一件文物,不正常的价格波动等等,监管部门可以快速地介入侦查。另外还设置公众查询端口供文物爱好者,收藏者和社会公众查询文物交易信息,同时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文物交易透明度,使文物交易始终处于数字化监管“阳光”,有效抑制文物非法交易、违规流通。
(三)建立分级分类文物经营许可制度细化资质审核标准
为适应文物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复杂性,建立分级分类文物经营许可制度并细化资质审核标准迫在眉睫。文物经营涉及的类别不一,比如书画,陶瓷,青铜器等等,专业性强,风险程度也不一样。首先,根据文物的种类、历史时期和稀有程度等多个因素,将文物的经营行为分为不同的级别和类别。对高等级和珍稀植物运营,制定更严格的资质审核,需要运营主体有较深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在文化遗产市场上,该公司拥有出色的经营业绩和相当高的声誉。在审核流程中,主要关注经营实体的财务能力、场地设备是否满足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标准,以及他们的内部管理体系是否健全,这包括文物的入库和出库登记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等。对低等级,一般性文物经营而言,资质条件应适当放宽,但是仍然要保证经营主体对文物保护有基本认识并掌握专业知识。采取定期资质复查、动态调整等方式,对达不到资质标准或者有违规操作的,按照有关规定降低经营等级或者收回经营许可,督促文物经营主体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和规范意识,使文物经营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治理的辩证关系已成为衡量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文物保护法制度创新既为文物市场规范化构建刚性约束框架,又通过技术治理和制度伦理深度整合重塑文化遗产传承现代性范式。其价值内核是使文物保护由单一行政监管上升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并通过建立数字化溯源和分级管控的制度装置使文化安全和市场活力达到动态平衡。这一制度变革的深层意义是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冲突提供法理范式,治理逻辑不仅表现为对文化主权刚性捍卫,最终指向人类文明多样性可持续传承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 桐 . 民 间 文 物 鉴 定 市 场 规 范 管 理 研 究 [J]. 文 物 天地 ,2024,(07):68-70.
[2] 市场监管总局:探索建立适应网络拍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监管模式 [J]. 中国拍卖 ,2023,(10):8-9.
[3] 刘雄 . 规范从业人员鉴定伪鉴定家——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出路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1,(12):24-25.